[实用新型]一种使用卷绕式结构蓄电池的汽车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21213.5 | 申请日: | 2007-07-02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80128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7-02 |
发明(设计)人: | 于伟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于伟华 |
主分类号: | B60K1/04 | 分类号: | B60K1/04;H01M2/1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026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使用 卷绕 结构 蓄电池 汽车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到一种汽车,尤其涉及到一种使用卷绕式结构蓄电池作为起动源的汽车。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质量也在不断的提高,现代人在追赶着高速发展社会的同时,更追求的是舒适、自在、自然和谐的生活。而现在汽车则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方便及不同乐趣,形成更多的文化,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汽车行业是我们国家列为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随着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铅酸蓄电池的用量也迅速增加,大约占整个铅酸蓄电池用量的80左右,到2010年汽车年产量将到750万辆,社会保有量将达到6000万辆,中国汽车的需求将仅次于美国、日本排世界第3位,而用于汽车起动的铅酸蓄电池也成为了一个相当大的市场,不过现今我国在汽车行业中使用的铅酸蓄电池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亟需解决,如:体积比较大、使用寿命比较短、有时在汽车起动的时候因为电流不足而难于成功、成本也比较高。
基于上述原因,本发明人设计了本实用新型“一种使用卷绕式结构蓄电池的汽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使用卷绕式结构蓄电池作为起动源的汽车。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使用卷绕式结构蓄电池的摩托车车,其包括车身、车轮、转向机构、制动机构、电动机和设在车身的蓄电池放置仓,所述的蓄电池放置仓内装置有卷绕式结构蓄电池,该卷绕式结构蓄电池与电动机通过导线相连接。
所述的卷绕式结构蓄电池包括依次序叠设的正极板、电池隔板和负极板,电池隔板设在正极板和负极板之间,卷绕成圆柱形、椭圆柱型或楞柱型蓄电池主体,蓄电池汇流端子分别和正极板、负极板连接,并用铅合金将每格的正负级分别相连,形成电压叠加。
本实用新型一种使用卷绕式结构蓄电池的汽车有益效果是:因为以蓄电池为起动源的汽车,需要强大的动力及短路电流以启动汽车发动机,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卷绕式结构蓄电池,由于该卷绕式结构蓄电池内阻小、瞬间点火电流比普通电池大5倍、体积小、重量轻、使用寿命长、结构比较简单并且可以高电流放电,所以本实用新型一种使用卷绕式结构蓄电池的汽车比使用普通蓄电池的汽车起动时更加快捷简便,并且不需要常常更换汽车起动蓄电池。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外形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卷绕式结构蓄电池结构剖面图。
附图标号说明:
10、车身 30、车轮 40、电动机
50、蓄电池放置仓 60、导线 20、卷绕式结构蓄电池
21、正极板 22、电池隔板 23、负极板
24、正极耳 25、负极耳 26、正极性柱
27、负极性柱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图2,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施的:
在图1中,一种使用卷绕式结构蓄电池的摩托车车包括车身(10)、车轮(30)、转向机构、制动机构、电动机(40)和设在车身(10)的蓄电池放置仓(50),于蓄电池放置仓(50)内装置有卷绕式结构蓄电池(20),卷绕式结构蓄电池(20)与电动机(40)通过导线(60)相连接。
图2是卷绕式结构蓄电池(20)的结构示意图,其包括包括依次序叠设的正极板(21)、电池隔板(22)和负极板(23),电池隔板(22)设在正极板(21)和负极板(23)之间,正极板(21)和负极板(23)上分别设置有一正极耳(24)和一负极耳(25),于正极耳(24)和负极耳(25)上还分别连接有一正极性柱(26)和一负极性柱(27),卷绕成圆柱形、椭圆柱型或楞柱型蓄电池主体,蓄电池汇流端子分别和正极板(21)、负极板(23)连接,并用铅合金将每格的正负级分别相连,形成电压叠加。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一种使用卷绕式结构蓄电池的摩托车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作任何限制,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的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细微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于伟华,未经于伟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2121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卡簧钳
- 下一篇:多功能防盗报警密码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