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电动调焦的帽式望远镜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21199.9 | 申请日: | 2007-07-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75149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6-18 |
发明(设计)人: | 张建洲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建洲 |
主分类号: | G02B23/16 | 分类号: | G02B23/16;G02B23/00;G02B7/04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科吉华烽知识产权事务所 | 代理人: | 胡吉科 |
地址: | 523129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动 调焦 望远镜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到一种望远镜,尤其涉及到一种可以通过电动来调节望远镜焦距的电动调焦的帽式望远镜。
背景技术
当我们去看球赛或者开演唱会的时候,因为场地比较宽,所以一般都会带望远镜去观看节目,但长期举着望远镜,人的手臂会感觉劳累,不舒服,而且在看到节目精彩的时候,鼓掌时还要把望远镜放下来,非常不方便。根据这种情况,有人发明了帽式望远镜,但现在市面上的帽式望远镜多数都是不能调焦的,还有部分帽式望远镜是通过手动调节,这些望远镜都不能根据观察的对象远近方便调节焦距,使用起来不方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戴在头上,很方便地通过电源开关电动调节望远镜焦距的电动调焦的帽式望远镜。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电动调焦的帽式望远镜,包括帽子和固定于帽子下侧的望远镜,帽子包括帽舌和帽体,望远镜包括外壳、镜筒、物镜和目镜,所述的望远镜还包括一个能电动调节望远镜焦距的调节装置。
所述的调节装置包括马达、小齿轮、大齿轮、螺杆、向前极限开关、固定于螺杆末端的方块、固定于方块上的圆柱、向后极限开关、一端与目镜连接的连接杆、支架、支架和一端固定于支架,另一端置于方块的凹槽内的导轨,马达固定于支架上,小齿轮固定于马达并和大齿轮相配合,螺杆和大齿轮内圈螺纹配合并与支架和支架的中孔、中孔为间隙配合,连接杆的一端穿过于圆柱上的圆孔,圆柱上设有一小圆柱。
所述的调节装置还设有一个电源开关,电源开关包括多极向前开关、多极向后开关和电源,多极向前开关通过导线A和导线B分别与马达的正极和向前极限开关的一接触片相连接,向前极限开关的另一接触片连接于马达的负极,多极向后开关通过导线C和导线D分别与马达的正极和向后极限开关的一接触片相连接,向后极限开关的另一接触片连接于马达的负极。
所述的镜筒两侧开有便于镜筒左右滑动的凹槽,可以根据使用者的需要向左右调节两个镜筒之间的距离。
所述的帽舌上设有用于固定望远镜的固定孔,可以根据使用者的需要向前后调节望远镜和使用者之间的距离。
本实用新型一种电动调焦的帽式望远镜的有益效果是:使用本实用新型,能让望远镜随着头的摆动而跟随转移,解放了双手,当和观察对象距离发生变化时,不用把帽式望远镜从头上摘下来调节焦距,直接通过电源开关电动调节即可完成,而且本实用新型的镜筒间距可以根据使用者的眼间距调节,望远镜和使用者的距离同样可以调节,方便实用。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示意图;
图2是望远镜的横向剖视图;
图3是望远镜的纵向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电路图;
图5是帽舌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方式实施的:
参照图1和图5,本实用新型包括帽子1和固定于帽子下侧的望远镜2,帽子1包括帽舌11和帽体12,在帽舌11上有固定孔111,望远镜2通过固定孔111固定于帽子1上,望远镜2的位置可以滑动调节。
参照图2、图3和图4,望远镜2包括外壳21、镜筒22、物镜23和目镜24,还包括一个能电动调节望远镜焦距的调节装置3,调节装置3包括马达31、小齿轮32、大齿轮33、螺杆34、向前极限开关35、固定于螺杆34末端的方块36、固定于方块36上的圆柱37、向后极限开关38、一端与目镜24连接的连接杆39、支架310、支架311和一端固定于支架311,另一端置于方块36的凹槽361内的导轨312,马达31固定于支架310上,小齿轮32固定于马达31并和大齿轮33相配合,螺杆34和大齿轮33内圈螺纹配合并与支架310和支架311的中孔3101、中孔3111为间隙配合,连接杆39的一端穿过于圆柱37上的圆孔371,在圆柱37上设有一小圆柱372,在镜筒22两侧开有凹槽221,镜筒22卡装于外壳21内,并可通过凹槽221滑动调节位置。
调节装置3还设有一个电源开关4,电源开关4包括多极向前开关41、多极向后开关42和电源43,多极向前开关41通过导线A44和导线B45分别与马达31的正极5和向前极限开关35的一接触片351相连接,向前极限开关35的另一接触片352连接于马达31的负极6,多极向后开关42通过导线C46和导线D47分别与马达31的正极5和向后极限开关38的一接触片381相连接,向后极限开关38的另一接触片382连接于马达31的负极6。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建洲,未经张建洲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2119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