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具炒制及捞面功能之铲勺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19084.6 | 申请日: | 2007-03-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05564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1-16 |
发明(设计)人: | 倪建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倪建平 |
主分类号: | A47J43/28 | 分类号: | A47J43/2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9020广东省珠海市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具炒制 功能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与烹饪器具有关,更详而言之,乃特指一种具炒制及捞面功能之铲勺。
背景技术 在食物烹饪习惯中,翻炒可谓最普遍使用的方式之一,能否将食材均匀炒熟,往往是评价菜肴水平之关键。举例而言,炒饭几乎为人人均曾制作之菜肴,然必须能够将米饭炒为粒粒分明,均匀为佐料及搭配食材所附着,方能称为成功的作品。其实,非唯各式炒饭,不论何种食材之烹调,均讲究能否使食材于锅中均匀受热,并沾附调味品。
一般惯用之炒铲,概具有一手把及一楔形之铲板,藉由铲板频繁之翻动,使食材达到均匀混合的目的。然而,一但遭遇食材结块之情形(例如饭粒、肉末等),或使用者欲均匀散布玉米、花生等粒状食材,使其均匀受热时,使用者必需以铲板下压食材于锅面之间,以迫使结块食材散开。此种方式,除费力外;更可能使食材因不当挤压破裂变形,影响食物成品之外观,甚而破坏食物口感。
再者,因食材未能均匀分散于炒锅内部,烹调过程中无法均匀受热,造成部分食材烧焦而部分食材未熟之情形。
有鉴于此,本案之创作人乃致力研发一多用途之具炒制及捞面功能之铲勺,冀将惯用炒铲进行改良,使其藉由结合一惯用捞面勺之结构,一则得以使单一之厨具发挥多重功能,二则利用惯用捞面勺之结构,俾达使食材均匀分散之功能。
发明内容 有鉴于上述之需要,本创作提供一具炒制及捞面功能之铲勺,其系以复数长条状凸出物结合于一惯用厨具之背面,使单一厨具除其原本功能之外,亦复有助分散食材达到使食材均匀受热之功效,同时并可发挥捞取条状食材之功能。
本创作可达成之目的及功效之一,系透过使用本创作之具炒制及捞面功能之铲勺,使用者可轻易利用铲板背面所设之凸出物,使食材均匀散布进而均匀受热。
本创作可达成之目的及功效之二,系透过使用本创作之具炒制及捞面功能之铲勺,使用者于分散食材时,可避免破坏食材外形,使食物原有口感得以完全保留。
本创作可达成之目的及功效之三,系透过使用本创作之具炒制及捞面功能之铲勺,消费者不需为烹煮面条单独备置一捞面勺,在购置成本及收纳空间上均可有效节省。
本创作可达成之目的及功效之四,系透过使用本创作之具炒制及捞面功能之铲勺,使用者于烹饪时仅以单一厨具,即可满足操作上之多种需求,因此具有使用之便利性。
本创作可达成之目的及功效之五,系透过使用本创作中复数凸出物之精确设计,可使与捞面功能结合之厨具,其原始功能不受影响。
为达成本创作之上述功效与目的,本创作之具炒制及捞面功能之铲勺,包含一手持部及一操作部,在操作部下方设有复数间隔排列之长条状凸出物,其中该凸出物同时具有捞取条状食材及分散粒状食材之功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之立体外观图,其中本创作操作部结合一炒铲。
图2为本实用新型之炒铲功能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之捞面功能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具炒制及捞面功能之汤勺立体外观图。
图中:(1)手持部,(2)操作部,(3)凸出物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2,本创作之炒制及捞面功能之铲勺在此以一炒铲为例而实施,值得注意的是,该凸出物(3)必须配合其所结合之厨具而为变化调整,已达两者之最大功效;因此,在此所述之该凸出物(3)型态及排列仅为示例,而不应该视为实施本创作时之限制。
如图2,本实用新型除了惯用的炒铲功能外,当需将粒状结块之食材加以分离散布时,使用者仅需稍加移动手腕,便可使该复数凸出物(3)接触食材,藉由凸出物(3)及其间隙使粒状食材,如米粒、玉米粒加以分散于炒锅内部,俾使食材于烹调过程中能均匀受热,避免部分食材烧焦而部分食材未熟之情形发生,该凸出物(3)之间距大小可依适用食材之不同,而设计成不同间隔距离,亦可将各凸出物(3)设计成等间距排列或不等间距排列之产品。
如图3,本创作之炒制及捞面功能之铲勺捞取条状食材,翻转手把将该凸出物(3)朝上,利用凸出物(3)与其间隙,即可轻易捞取如面条之食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倪建平,未经倪建平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1908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