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改进型水泵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18123.0 | 申请日: | 2007-01-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27669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2-27 |
发明(设计)人: | 黄瑞益;杨凌志 | 申请(专利权)人: | 欣瑞连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4D13/06 | 分类号: | F04D13/06;H02K1/14;H02K1/27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000广东省深圳***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改进型 水泵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水泵,尤其涉及一种可实现高效能的改进型水泵。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产品的集成度不断增高,及电子产品的功能和速度的提高,现有技术所使用的由风扇或由风扇与散热器组成的散热系统已不能达成预期的散热效果。为满足散热效果,利用水泵形成水循环,使用水循环带走发热部件所产生的热量,以达成预期的散热效果。
现有的散热水泵,水泵有一进水口以及一出水口,当水泵运作时,即产生一个水压差,使水经入水口进入水泵,再由出水口离开水泵。现有水泵包括一壳体、一转子、一定子、一基座以及一些用作密封、防磨损的零部件等。其中壳体上包含一进水口以及一出水口;基座位于壳体内,定子位于基座内;转子由一轴承组件轴接于基座上。当定子通电后产生一个旋转磁场,其磁场透过基座推动转子转动,进而造成进水口与出水口之间的水压差,使水经水泵带动产生水流,达到水循环的目的。
上述的转子包含水泵叶轮以及磁极部分;定子包含PCB、硅钢片以及绕在硅钢片上的线圈。现有技术中所使用的硅钢片多为由单相或双相电路驱动用的四极硅钢片和用三相电路驱动的九极硅钢片。在实际应用中,由于水泵使用环境,对水泵的外部尺寸限制及对水泵工作效率的要求,上述水泵定子中的硅钢片存在以下问题:
线圈绕置在硅钢片的极芯上,在马达通电后,通过电磁转换,在硅钢片的每一极芯上形成一个磁极,并通过硅钢片的导磁在极芯的端面即极掌上形成一磁极面,该磁极面与相之对应的磁铁之间磁力作用使之水泵工作。由于磁场分布的特性,在磁极面形成的磁场主要分布在该磁极面的边沿部分,中心部位最弱,而转子磁极部份的磁场分布则与之相反。而在四极硅钢片中每极极掌约占整个硅钢片的1/4,如此形成的磁极面长度较大,以及转子磁极部份每磁极跨度大,使磁极面及转子磁极部份上的低磁场的面积较大;而得不到充分利用。
根据电机学原理,线圈在硅钢片上只有在极芯和极掌形成的沟槽内的部份为电磁转换的有效部份,其余为连接部份。当在水泵马达转速要求高时,线圈绕置匝数较少、线径较粗,其线圈阻抗相应减小,进而在水泵马达工作时功率增加。采用四极硅钢片,线圈全分布在四极极芯上,其极芯较宽,而使每极的线圈截面积较大,以至线圈在四极硅钢片上下两端形成很大一段不能电磁转换的连接部份得不到充分利用,影响水泵的内部空间的有效使用。该连接部份在水泵马达工作中会增加该水泵自身的温度和功率。如上所述,在有限的空间内四极硅钢片的电磁转换效率不能提高,水泵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如水泵选用三相电路驱动的九极硅钢片,因三相电路的电路结构性质,需用三个霍尔组件及专用的驱动IC,致使生产成本增加,以及使在有限的空间内电路无法布置。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高效能的新型水泵。
一种改进型水泵,包括壳体、在壳体上设进水口、出水口、和在硅钢片上绕有线圈的水泵马达定子及在水泵叶轮分布有磁极的水泵马达转子,所述的马达转子通过一轴承组件轴接于基座上,所述的硅钢片的中心位置开有中空套置部,沿该中空套置部的外缘呈辐射状均匀分布有八个磁极,所述的马达转子上分布有与硅钢片上相对应的八个磁极。
所述的磁极由极芯和极掌组成。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在有效的空间内提高水泵空间的使用率,进而提高水泵马达电磁转换效率,使水泵的整体效率提高。相对使用现有技术三相电路驱动用的硅钢片(九极)的水泵,因为本实用新型沿用了四极硅钢片的单相或双相驱动电路,其电路结构简单,成本相对低廉。所以在水泵外部尺寸受限的情况下,其配合使用的驱动电路成本低,结构简单,不易受装配尺寸限制;因为采用了八极硅钢片及八极磁铁,在运转时换相快,如在同样转速时,四极马达运转一转换相四次,而在八极中次数增加一倍,所以马达运转平稳,抖动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水泵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水泵的剖面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八极硅钢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定子与转子的配合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八极硅钢片构成的绕线组立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欣瑞连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未经欣瑞连科技(深圳)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1812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越野车的座椅锁住机构
- 下一篇:钛、锆材闸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