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脱滤式高效除尘器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15666.7 | 申请日: | 2007-02-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15720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2-06 |
发明(设计)人: | 王银昌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银昌 |
主分类号: | B01D46/02 | 分类号: | B01D46/02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市哈科专利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祖玉清 |
地址: | 150030黑龙江省哈***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脱滤式 高效 除尘器 | ||
(一)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是一种分离装置,具体地说是一种气固分离装置,特别是一种除尘装置。
(二)背景技术
目前所使用的除尘装置的种类很多,例如旋风式除尘器、布袋式除尘器等。但是现在所使用的除尘器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例如所处理的风量不能过大、过滤速度较低、除尘效果不理想、结构复杂、更换和维修麻烦等。
(三)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处理量大,除尘效果好,结构简单维护方便的脱滤式高效除尘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它包括支架、安装在支架上除尘器壳体,设置在壳体内的滤袋,在壳体内设置有将壳体内腔分隔成除尘室与集尘室的隔板,在隔板与排气口之间设置有滤袋框架和安装在滤袋框架上的滤袋,滤袋框架和滤袋呈截锥形,导入管位于隔板的上方。
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包括这样一些结构特征:
1、滤袋框架内设置有导流片。
2、滤袋外设置有锁紧腰带。
3、排气口处设置有导流环,滤袋与导流环和隔板气密连接。
4、隔板通过纵横筋支撑在壳体内。
本实用新型的装主要是由筒状壳体、滤袋以及支撑滤袋的金属制成的具有一定刚性的多孔状滤袋框架、导流环及隔板等组成。在框架内设置有导流片,此导流片能够促进切线方向的过滤。壳体是由两个半筒体所组成的,呈圆筒形,在其腔内的下方装有为降落粉尘的通道隔板,隔板将筒腔分隔成除尘室与集尘室上下两部分,但上下两部分是相通的,也是气密的。含尘气体通过位于隔板上方的导入管按切线方向进入除尘室内。洁净的气体由壳体上方的排气口引出。滤袋的上下方之间装有几道锁紧腰带,以免气流掀起滤袋。集灰室下部有灰斗,灰斗出口处连接有电动卸灰阀。
含尘气体从尘源处借助引风机压送或抽吸的作用下,在进气管内并以一定的速度沿切线方向将气流引入除尘腔,气流起初由直线运动变为圆周运动,旋转气体沿着筒腔壁自下而上作出螺旋形向顶部运动,含尘气体在旋转过程中产生的离心力,将重度大于气体的尘粒甩向筒壁,尘粒一旦与筒壁接触,便失去了惯性,尘粒便自由落下,当这股外旋气流运动到达顶部时,由于袋成截锥形及筒腔顶部的空间比除尘室的部要大,沿半径产生的静压变化,到达顶部的含尘气体受导流环的作用,便沿着滤袋表面旋转,而产生了内旋流由上而下运动,含尘气体通过角型的滤袋表面几乎成直角进入内框内。圆筒形的壳体可承受较高的静压,这种结构的脱滤式高效除尘装置,可承受较大的过滤风速,主要是导流片促进切线方向成90°进入滤袋框架内,这样利用滤袋过滤含尘气体,完全得到了洁净的气体,然后引导到壳体上部敞开的烟道排向大气。
由于利用含尘气体沿着滤袋的强制性旋转下降运动,相对滤袋表面具有一定的角度来产生进行过滤作用。无论是使用非织物或织物材料作为过滤材料,只要能耐高温,耐腐蚀,耐磨损,选择得当均不受限制。此外,含尘气流在滤袋的表面上是呈螺旋状的流动,当集聚到一定厚度的粉尘层时,可被流动的气体动能破坏掉,粉尘就落到除尘室的底部,或者悬浮在除尘室内腔中,到一定时间启动卸灰阀排除集灰室内粉尘。因此不需要除灰系统一套附属机构,这不仅简化了以往袋式除尘器结构复杂性,庞大性。还省掉了不少动力设备,节省一定能源。
本实用新型的装置的突出特点主要体现在:1、处理风量大;2、过滤风速高;3、处理烟气含尘浓度可达到30g/m3以上;4、除尘效率高达99.5%以上;5、设备结构简单、易加工、效益大;6、阻力损失120mmH2O左右。
(四)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A-A剖视图;
图3是图1的B-B剖视图;
图4是图1的C-C剖视图。
(五)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举例对本实用新型做更详细地描述:
结合图1-图4,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的组成包括支架25、安装在支架上除尘器壳体11,设置在壳体内的滤袋,在壳体内设置有将壳体内腔分隔成除尘室与集尘室的隔板14,在隔板与排气口之间设置有滤袋框架13和安装在滤袋框架上的滤袋12,滤袋框架和滤袋呈截锥形,导入管28位于隔板的上方,排气口1位与壳体的上方,集尘室的下部连接有电动卸灰阀26,隔板通过纵横筋23支撑在壳体内。
结合图3,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种实施方式是在第一种实施方式的基础上,在滤袋框架内设置导流片27。
本实用新型的第三种实施方式是在第一、二种实施方式的基础上,在滤袋外设置锁紧腰带10。
本实用新型的第四种实施方式是在第一、二或三种实施方式的基础上,在排气口处设置有导流环9,滤袋与导流环和隔板气密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银昌,未经王银昌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1566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