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壁展式毛巾架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08014.0 | 申请日: | 2007-04-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19646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2-13 |
发明(设计)人: | 罗心贵 | 申请(专利权)人: | 罗心贵 |
主分类号: | A47K10/04 | 分类号: | A47K10/04 |
代理公司: | 南昌新天下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施秀瑾 |
地址: | 332000江***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壁展式 毛巾架 | ||
所属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挂晒毛巾等物的洁具用品,特别是涉及一种壁挂式毛巾架。
背景技术
目前大多数挂晒毛巾等物的用具多为简单式结构,包括支架或底板上连接若干根毛巾杆,安装在墙壁上,构成毛巾架。其存在的不足之处在于,第一,毛巾杆数量少,挂晒的物品少,大多在1-4杆之间,如果数量增加则会增加占用空间;第二,毛巾杆连接支架并安装在墙壁上,一旦挂晒物品多或重量增大时,毛巾杆承载能力降低,不坚固;第三,毛巾杆为固定式安装,不可移动或转动使用不方便。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其目的就在于提供一种壁展式毛巾架,具有挂晒杆多,坚固耐用,占用空间小,可转动的特点,结构紧凑,使用方便。
实现上述目的而采取的技术方案,包括底板、罩盖和毛巾杆,还包括安装在罩盖与底板之间空腔内的螺栓轴,所述的螺栓轴上依次连接可绕螺栓轴转动的上铰脚、中铰脚和下铰脚,所述的上铰脚、中铰脚和下铰脚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毛巾杆,毛巾杆穿过罩盖上的长孔伸出至罩盖外。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1、由于采用了一个螺栓轴上安装三个毛巾杆的上、中、下铰脚的结构设计,因而具有挂晒毛巾等物品多的特点,且占地面积小。
2、由于采用了连动机构的结构设计,因而具有可转动的特点,使用灵活、方便。
3、由于采用了螺栓轴连接铰脚的结构设计,因而具有承载能力提高的特点,坚固耐用。
4、由于采用了不同外观造型的罩盖设计,因而具有美观的特点,更具时尚性,且可满足不同人群的审美需求,兼顾实用和时尚性。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一步详述。
图1为本装置使用状态之一外形示意图;
图2为本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3为下铰脚示意图;
图4为中铰脚示意图;
图5为座底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装置其结构如图1-2所示,包括底板9、罩盖3和毛巾杆2,底板9安装在墙壁上,罩盖3安装在底板9上,还包括安装在罩盖3与底板9之间空腔内的螺栓轴6,所述的螺栓轴6上依次连接可绕螺栓轴6转动的上铰脚7、中铰脚8和下铰脚10,所述的上铰脚7、中铰脚8和下铰脚10的另端分别连接毛由杆2,毛巾杆2穿过罩盖3上的长孔1伸出至罩盖3外。在罩盖3外拔到毛巾杆2,则相应的铰脚绕螺栓轴6转动,达到转动或移动毛巾杆2的目的。
所述的上铰脚7为“”型,如图3所示,两侧面上开有园孔,所述两园孔轴线垂直相交,上端面园孔连接螺栓轴6,另一端面园孔连接毛巾杆2,下铰脚10为“L”型,两侧面上开有园孔,所述两园孔轴线垂直相交,上端面园
孔连接毛巾杆2,另一端面园孔连接螺栓轴6,与中铰脚8一起安装在螺栓轴6上,所述中铰脚8为半园长方体,如图4所示,端面和相对侧面上开有园孔,所述两园孔轴线垂直相交,上述各个铰脚上连接的毛巾杆在同一水平面上。
上铰脚7和下铰脚10结构相同,安装时倒置,中间连接中铰脚8,使其连接的毛巾杆处于同一水平面上,可在同一长孔2内移动。
所述的螺栓轴6两端连接开有凹槽内,连接板4安装在罩盖3内,并经螺钉5固定在罩盖3上。使得由上铰脚7、中铰脚8、下铰脚10和螺栓轴6组成的连动机构,安装并固定在由罩盖3和底板9之间形成的空腔内,为内置式结构。
所述的连接板4可以与底板9制成一体成为底座11,如图5所示。
所述的罩盖3内安装1-2个螺杆轴6构成三杆或六杆毛巾架。
所述的罩盖3为半园形,或流线形,或动物头像形。
实施例之一为三杆式,罩盖3内安装一个螺杆轴6以及依次连接在螺杆轴6上的上铰脚7、中铰脚8和下铰脚10,并经连接板4连接置于罩盖3空腔内,上下由螺钉5固定。使用时,可依次转动连接在上、中、下铰脚上的毛巾杆,使其处于不同的使用位置,可完成180°转动。
实施例之二为六杆式,罩盖3内左右二侧各安装一个螺杆轴6以及依次连接在螺杆轴6上的上铰脚7、中铰脚8和下铰脚10,并经连接板4连接置于罩盖3空腔内,上下由螺钉5固定。使用时,可依次转动连接在上、中、下铰脚上的毛巾杆,使其沿长孔1移动处于不同的使用位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罗心贵,未经罗心贵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0801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