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轮椅攀爬楼梯的辅助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03898.0 | 申请日: | 2007-03-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05884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1-16 |
发明(设计)人: | 原魁;房立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61G5/06 | 分类号: | A61G5/06;A61G5/10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周国城 |
地址: | 100080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轮椅 攀爬 楼梯 辅助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助老助残机械技术领域,是一种辅助轮椅完成攀爬楼梯功能的装置。
背景技术
根据我国老龄委的统计,目前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1.43亿人,超过总人口的10%;此外,我国肢体残疾人接近900万人,下肢残疾人为200万左右。而这些老年人和残疾人中的大部分都需要依赖轮椅来辅助移动。虽然许多新式建筑中采用了无障碍通道和电梯以方便轮椅出入,但是很多老式建筑仍必须通过楼梯上下。由于结构上的限制,普通轮椅(包括电动轮椅)要完成上下楼梯至少需要两个以上的人加以协助才行,这给轮椅使用者的日常生活造成了很大的不便。
为了扩大轮椅的使用范围,国内外研究者在如何使轮椅攀爬楼梯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主要可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是改进轮椅结构,包括采用变形履带、关节轮等驱动方式,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由美国的Segway公司设计的iBOT电动轮椅。这种轮椅采用双行星后轮结构,由复杂的陀螺机构进行平衡,在攀爬楼梯时要求使用者背向楼梯并身体后仰,尽量通过抓紧楼梯扶手以进行辅助。轮椅使用者必须经过特殊训练才可以上下楼梯,而厂商也仍然建议尽量由有经验的辅助者协助完成。另一方面的研究则集中于在楼梯扶手上安装导轨,将轮椅与导轨连接后,在电机牵引作用下轮椅沿着导轨上行或下行。以上两种方案都有改造成本高昂,安全性不高,难以大面积推广应用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普通轮椅(包括电动轮椅)上下楼梯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轮椅攀爬楼梯辅助装置,该装置在对楼梯进行简单改造后即可应用,能够在有一人进行辅助的情况下,通过助力小车方便安全地实现轮椅上下楼的功能。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方案是:
一种轮椅攀爬楼梯的辅助装置,包括:活动垫板、助力小车和轮椅后侧面的连接件;其助力小车设有框架,在助力小车框架上固装有外壳,框架的底部前侧两端设有动力轮,后侧两端设有万向轮;框架的前侧向前水平延伸有支撑杆,支撑杆前端设有卡爪组件,卡爪组件与轮椅后侧面的连接件相适配,而且可以根据不同的轮椅宽度灵活调整,框架的后侧向上延伸有横杆;
外壳上表面固设有控制器,控制器壳体的面板上设有用于控制前进后退的摇杆、电源开关,电量显示,加速/减速控制键,速度显示,其他功能键,控制器壳体内设有用于输出电机控制信号的控制模块、连接电缆;
外壳内设置有电机驱动模块、提供辅助驱动力的电机及减速器、蓄电池、离合器扳手;电机驱动模块经连接电缆与控制模块电连接;离合器扳手由外壳上表面伸出;减速器的输出轴与动力轮动连接;蓄电池为控制器、电机驱动模块、电机供电;
所述各部件按常规连接。
所述的辅助装置,其所述活动垫板,为可折叠收起的活动垫板,设于楼梯墙壁一侧,使用时,将活动垫板一一放下,使楼梯成为一个斜面;没有轮椅经过时,把活动垫板折叠竖起,使之靠在墙壁一侧,以方便人们通行。
所述的辅助装置,其所述助力小车的卡爪组件和连接件,其卡爪组件,包括两个环形卡爪;连接件,为立柱。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可以在对楼梯只进行简单改造的前提下,由他人辅助实现轮椅上下楼梯的功能,结构安全可靠,不需要对轮椅使用者或辅助操作者进行特别训练,适用性强且易于推广。
附图说明
图1是轮椅攀爬楼梯辅助装置外观结构图,其中:
图1a是轮椅攀爬楼梯辅助装置外观正视图;
图1b是轮椅攀爬楼梯辅助装置外观侧视图;
图1c是轮椅攀爬楼梯辅助装置外观立体图;
图2是图1轮椅攀爬楼梯辅助装置的A-A剖面结构图;
图3是控制器示意图,其中:
图3a是控制器侧视图;
图3b是控制器俯视图;
图3c是控制器立体图;
图4是使用本轮椅攀爬楼梯辅助装置辅助轮椅攀爬楼梯的实施例;
图5是轮椅的助力小车卡爪组件与轮椅后部立柱连接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0389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