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紧急开锁工具及紧急开锁钩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03217.0 | 申请日: | 2007-01-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11198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1-23 |
发明(设计)人: | 曹堃 | 申请(专利权)人: | 曹堃 |
主分类号: | E05B19/20 | 分类号: | E05B19/20 |
代理公司: | 北京凯特来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赵镇勇 |
地址: | 100071北京市丰台***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紧急 开锁 工具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开锁工具。
背景技术
锁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如汽车、防盗门等。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而人们在生活中常常会遇到钥匙丢失,或遗忘在家中、车中的情况。这时一般有两种方法:
一种是破坏性开锁,将锁砸开,甚至将门砸开,这种方法破坏性较强,损失较大。
另一种方法是找专业开锁人员开锁,专业开锁人员一般用若干把同类型的钥匙试开,这种方法随机性较强,失败率较高;另一方面,专业开锁人员会借助紧急开锁工具开锁,而现有的紧急开锁工具中,结构复杂、大都并不实用,主要凭借专业开锁人员经验开锁。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的紧急开锁工具及紧急开锁钩。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的紧急开锁工具,包括主体,所述主体的长度大于等于锁孔的深度,所述主体的高度小于锁孔的高度;
所述主体的内部沿长度方向设有前后相通的长槽,长槽的壁上设有多个与外部相通的小孔。
所述的长槽有一条,设于所述主体的中部,所述多个小孔设于长槽的上壁和/或下壁上。
所述的长槽有一条,设于所述主体的上部,所述多个小孔设于长槽的上壁上。
所述的长槽有两条,分别设于所述主体的上部和下部,
所述主体上部的长槽的上壁上设有多个小孔;
所述主体下部的长槽的下壁上设有多个小孔。
所述的小孔为圆形,且所述小孔的直径略大于锁孔内的销柱的直径。
所述的多个小孔沿主体的长度方向均匀分布,其间距等于锁孔内销柱的间距。
所述的多个小孔分两组,每一组小孔分别沿主体的长度方向均匀分布,其间距分别等于不同类型的锁孔内销柱的间距。
所述的主体的后部的上侧和/或下侧设有凸块。
还包括把手,所述的把手与所述主体的后部铰接。
本实用新型的紧急开锁钩,所述紧急开锁钩为长条状,前端设有小钩,所述紧急开锁钩长度大于上述紧急开锁工具的主体的长度,且所述紧急开锁钩恰可插入上述紧急开锁工具的主体内部的长槽中。
由上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紧急开锁工具及紧急开锁钩,由于主体的长度大于等于锁孔的深度,主体的高度小于锁孔的高度,主体的内部沿长度方向设有前后相通的长槽,长槽的壁上设有多个与外部相通的小孔;紧急开锁钩为长条状,前端设有小钩。可以将紧急开锁工具插入到锁孔中,然后将紧急开锁钩插入到主体的长槽中,用前端的小钩通过小孔将锁孔内的销柱挑起,转动主体便可将锁打开。
结构简单、使用方便,适用于紧急状态下开各种类型的锁。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紧急开锁工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紧急开锁钩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紧急开锁工具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
包括主体1,所述主体1的长度大于等于锁孔的深度,所述主体1的高度小于锁孔的高度。对于同一类型的锁,其锁孔的形状大体上是相同的,所述主体1的形状一般与一种类型的锁孔的形状相适应,略小于锁孔的尺寸,保证主体1恰可插入锁孔中。主体1的长度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最好要大于等于锁孔的深度。
所述主体1的内部沿长度方向设有前后相通的长槽2,长槽2的壁上设有多个与外部相通的小孔3。
所述的小孔3最好为圆形,而且略大于锁孔内的销柱的直径,以便销柱恰可落入小孔3中。
所述的多个小孔3沿主体1的长度方向均匀分布,其间距等于锁孔内销柱的间距。
一般同一类型的锁孔内的销柱的直径和间距是相同的,而不同类型的锁孔内的销柱的直径和间距也可能不同,因此,所述的多个小孔3可以分两组,每一组小孔3分别对应于不同类型的锁孔内的销柱的直径和间距,沿主体1的长度方向均匀分布。根据需要也可以分多组。
所述主体1上的长槽2可以有一条,设于所述主体1的中部,所述多个小孔3设于长槽2的上壁或下壁上。也可以在长槽2的上壁或下壁上同时开设小孔,此时,可以使上壁上的小孔3的直径和间距对应一种类型的锁孔;下壁上的小孔3的直径和间距对应另一种类型的锁孔。
所述的长槽2有一条时,也可以设于所述主体1的上部,所述多个小孔3设于长槽2的上壁上。也可以设于所述主体1的下部,所述多个小孔3设于长槽2的下壁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曹堃,未经曹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0321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可变角度式座椅
- 下一篇:并联气动人工肌肉驱动的仿生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