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汽车转弯自动照明控制装置无效
| 申请号: | 200720103156.8 | 申请日: | 2007-01-10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02554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1-09 |
| 发明(设计)人: | 燕书贵 | 申请(专利权)人: | 燕书贵 |
| 主分类号: | B60Q1/12 | 分类号: | B60Q1/12 |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汤保平 |
| 地址: | 037038山西省大***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转弯 自动 照明 控制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为一种汽车照明控制装置,特别是指一种用于汽车转弯的自动照明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汽车的照明灯装置,是汽车上一项重要的设备,尤其是在车外光线不足时,汽车的照明灯就是汽车的眼睛,可以帮助司机看清路况,从而提高驾驶的安全性。
目前现有的汽车照明装置,均是固定的只能向前照明的灯具。而当夜晚特别是无路灯的路段,汽车行驶转弯时(无论是左转还是右转)会在汽车的左侧或右侧出现一个照明的死角,因此出现的交通事故不胜枚举,有撞伤行人和骑自行车人的事故,有造成汽车与汽车的事故,还有造成本身车辆翻入山坡的事故。
现有技术中解决该方案的办法大都是采用机械传动的方式,也就是利用方向盘的转动带动汽车上现有的照明灯具随之转向照明,或用手动搬开关的办法,以此来消除照明的死角。
现有技术的缺点有:
该装置需要改动原车的结构,将车灯改为活动的结构。
因车灯随方向盘而左右摆动,故在会车时影响对方车辆驾驶员的视线。
因该装置是机械传动,所以故障率高,提高了维修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改善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转弯自动照明控制装置,该汽车转弯自动照明控制装置采用电子元件,具有结构简单和使用寿命长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转弯自动照明控制装置,该汽车转弯自动照明控制装置不破坏原车的任何结构,和具有安装简便和便于调整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一种汽车转弯自动照明控制装置,该汽车转弯自动照明控制装置包括左右相同的两部分,其特征在于,其中一部分包括有:
一电源;
一传感器,该传感器分别与电源的正负极相连接;
一转换器,该转换器的电源端分别与电源的正负极相连接,该转换器的输入端与传感器的输出端相连接;
一放大器,该放大器的电源端分别与电源的正负极相连接,该放大器的输入端与该转换器的输出端相连接;
一固态继电器,该固态继电器的第一端子接电源的正极,第二端子与放大器的输出端相连接,第三端子接地;
一用电器,该用电器一端接地,另一端接固态继电器的第四端子连接。
其中该电源是汽车的蓄电池。
其中在电源的正极串接有一开关。
其中所述的传感器为一接近开关。
其中在电源的正极与开关之间连接有一保险丝。
其中所述的用电器为一照明灯。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的汽车转弯自动照明控制装置,该汽车转弯自动照明控制装置采用电子元件,具有结构简单、不用维修和使用寿命长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汽车转弯自动照明控制装置,该汽车转弯自动照明控制装置不破坏原车的任何结构,和具有安装简便和便于调整的优点。
附图说明
为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功效和特征,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一详细描述,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汽车转弯自动照明控制装置的电路原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请参阅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电路原理图。
本实用新型的汽车转弯自动照明控制装置,该汽车转弯自动照明控制装置包括左右相同的两部分,该两部分共用一个电源,一个开关和一个保险丝;
其中本实用新型的汽车转弯自动照明控制装置,其中的一部分包括有:
一电源60,该电源60为汽车的蓄电池,其中在电源60的正极串接有一开关70,在电源60的正极与开关70之间连接有一保险丝80;
一传感器50,该传感器50分别与电源60的正负极相连接,该传感器50为一接近开关;
一转换器40,该转换器40的电源端分别与电源60的正负极相连接,该转换器40的输入端与传感器50的输出端相连接;
一放大器30,该放大器30的电源端分别与电源60的正负极相连接,该放大器30的输入端与该转换器40的输出端相连接;
一固态继电器10,该固态继电器10的第一端子接电源60的正极,第二端子与放大器30的输出端相连接,第三端子接地;
一用电器20,该用电器20一端接地,另一端接固态继电器10的第四端子连接,其中所述的用电器20为一照明灯。
其中以上所述的传感器50、转换器40、放大器30和固态继电器10均为现有技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燕书贵,未经燕书贵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0315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水沟盖
- 下一篇:沥青路面坑槽修补新工艺的结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