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玉米点播器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00757.3 | 申请日: | 2007-03-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29271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3-05 |
发明(设计)人: | 王东友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东友 |
主分类号: | A01C7/02 | 分类号: | A01C7/02;A01C7/20 |
代理公司: | 石家庄国域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胡澎 |
地址: | 051500***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玉米 点播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玉米播种机具,具体地说是一种玉米点播器。
背景技术
为提高玉米产量,在小麦收割前点播玉米,已是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比较通行的做法。所用点播机具也有多种多样,其中一类手动玉米点播器,是在料管上端接料斗,料管下端开有出料口,落粒控制机构接在料斗下部的料管上。此类点播器的落料控制机构,要么结构复杂,不太实用;要么操作较繁琐,不太方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的玉米点播器,以满足广大农户的使用需要。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在料管上端接料斗,料管下端开有出料口,落粒控制机构接在料斗下部的料管上,落粒控制机构的改进是在与料管交叉的横接管中装有中间开有凹坑的芯轴,横接管的两端接左、右端盖,两端盖通过螺钉固定在芯轴的两端;在左端盖上设有扭臂,连杆上端接扭臂,连杆下端接扳手,连杆中部穿接连接轴,连接轴固定在料管管壁上,扳手位于把手的下部,把手固定在料管上;在右端盖上接有拉簧,拉簧的上端接在定片上,定片固定在料管管壁上。
扳动把手下部的扳手,通过连杆和扭臂使左端盖转动大约180°,带动芯轴在横接管内转过同样的角度,使原来冲着料管上口的凹坑转到冲下的方向,这样,从料斗内落到凹坑中的一粒玉米种子即可沿着料管落下,并通过料管下端的出料口落入在麦垄上挖出的土坑中。松开扳手,接在右端盖外侧的回位弹簧拉动右端盖回转,使芯轴复位,凹坑也就回转冲上,承接下一粒玉米种子,准备下一次的点播。
本实用新型利用把握点播器把手的同时操控扳手,即可进行玉米的点播操作,因此操作顺手、方便、快捷;并且通过芯轴的转动和与横接管及料管的配合,实现玉米种子的落料控制,不仅结构简单,而且控制准确、省料。因此本实用新型可以满足广大农户的使用需要。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落粒控制机构中的横接管和芯轴部分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新型玉米点播器的主体是一个钢制料管7,在料管7上端焊接料斗1,在料管下端开有出料口9,在料斗下部的料管上接有落粒控制机构。
落粒控制机构是在料管7的上部焊接一个交叉的横接管16,横接管中装有中间开有凹坑的芯轴13(图2),左、右端盖4、15罩接在横接管16的两端,两端盖通过螺钉固定在芯轴13的两端。这样,芯轴即可与左、右端盖连成一体,通过端盖的转动带动旋转。
图1中,在左端盖15上通过一根偏心轴杆接扭臂12,连杆11上端通过穿接的钢丝与扭臂12相接。连杆下端通过一根连接杆接扳手6,这样,一方面使扳手与连杆的立面平行,便于连动;另一方面使扳手6位于把手5的下部,便于点播操作。把手5固定在横接管下部的料管7的管壁上。在连杆11的中部穿接一根连接轴10,该连接轴的里端固定在料管管壁上。在右端盖4上通过一根偏心轴杆接拉簧3,拉簧的上端接在定片2上,定片2固定在料管管壁上。扳动扳手6带动连杆11下端前移,使连杆11上端后移,通过连接钢丝带动扭臂12向前下方转动,由此即可使左、右端盖及芯轴前下转约180°,实现凹坑在横接管16内的下翻,使单粒玉米种子沿料管下落。松开扳手6,拉簧3拉动右端盖4上的偏心轴杆,使左、右端盖及芯轴回转复位。
图2中,在左、右两端盖罩接的横接管16的外壁上开有槽圈,槽圈中放置一圈钢珠17,由此形成一种简易的轴承结构,以避免芯轴13与横接管16的接触摩擦,并且还可减轻端盖的旋转阻力,使操作灵巧、轻便。为避免在芯轴转动过程中出现卡籽现象,可在料管7与横接管16相接处的上口内设置一个毛刷圈,以拨挡凹坑上的多余的种子。也可适当降低凹坑的深度,并在与凹坑转动轨迹相对的横接管16的管壁上制出一个可容纳单粒种子通过的外突空间,使凹坑中的单粒种子可以顺利地通过,而位置高出的其他种子则被阻挡住。
图1中,在料管7下部固定一个铁铲8,料管下端的出料口9位于铁铲背面的中部。这样就可以利用本点播器直接挖坑,并且还可将挖坑过程与点播操作配合起来操作,使工作效率得以明显提高。料管7的下端为斜面,以使玉米种子顺利脱出。料管上的出料口最好为偏开口的形式,以防挖坑时被土壤堵住出料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东友,未经王东友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0075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自行车用车篮改进构造
- 下一篇:黄磷尾气燃烧利用锅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