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带风冷式电子管过热保护的介质加热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00523.9 | 申请日: | 2007-02-02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04723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1-09 |
发明(设计)人: | 华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石家庄开发区纪元电气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5B6/46 | 分类号: | H05B6/46 |
代理公司: | 石家庄冀科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李羡民;高锡明 |
地址: | 050091河北省石家***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风冷 电子管 过热 保护 介质 加热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木材介质加热装置,特别是一种在风冷式电子管温度升高或冷却装置冷却风量不足时,自动对电子管实施可靠自动保护的装置,属木工机械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木材介质加热设备(以下简称介质加热设备)中的高频振荡器一般采用高频大功率电子管作为功率输出器件,将高压直流电转换为高频高压交流电。大功率电子管工作时产生大量的热,需要进行冷却。目前,介质加热设备中一般采用风冷式电子管,公知的大功率电子管风冷装置一般由依次连接的风机、风筒和电子管散热器组成,电子管散热器是风冷式电子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套装在电子管阳极外部,与阳极紧密连接,并且有冷却风道的筒状金属件,风冷装置工作时,由风机输出的冷风依次流经风筒和电子管散热器,实现对电子管的冷却。这种冷却装置的缺点是当风机出现故障停风或冷却风道堵塞导致风量减小时,电子管容易烧毁。虽然有的在风机出风口处增设一个挡风板和一个微动开关组成的保护装置,但这种结构可靠性不高,当风口局部堵塞或出现其它异常情况时,该装置不能对电子管提供有效保护,并且这种装置对电子管因过载引起的过热丝毫不起保护作用,因而事故隐患依然存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在风冷式电子管温度超过正常值或冷却风量不足时,自动对电子管实施保护的带风冷式电子管过热保护的介质加热装置。
本实用新型所称问题是以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带风冷式电子管过热保护的介质加热装置,它包括高频加热和拼板两部分,其中,高频加热部分中的电子管冷却装置由依次连接的风机1、风筒2和电子管散热器3组成,改进后,增设一个温控继电器K3,所述温控继电器K3中的温度传感器4安装于电子管散热器3的出风口处,温控继电器K3的常闭触点串接于介质加热设备高压供电接触器的控制线圈回路中。
上述带风冷式电子管过热保护的介质加热装置,所述温度传感器4外部套装一个导热金属管6,所述导热金属管6环绕在电子管散热器3的出风口和域散热器3周围,导热金属管6与电子管5或散热器3之间隔开距离。
上述带风冷式电子管过热保护的介质加热装置,增设一个压差开关K2,所述压差开关K2中的风压传感器7安装于风机1的出风口内,压差开关K2的常开触点串接于介质加热设备高压供电接触器线圈的控制回路中。
上述带风冷式电子管过热保护的介质加热装置,所述风压传感器7的动压测量口朝向进风方向。
本实用新型用温度传感器4直接检测电子管的温度,当温度升高到一定值时,温控继电器K3的常闭触点断开,使介质加热设备高压供电接触器断开,从而对电子管实施过热保护。利用风压传感器检测风筒的风压,当风压降低到一定值时,压差开关K3的常开触点断开,使介质加热设备控制高压供电的接触器断开,对电子管实施风冷保护。由于冷却风路堵塞一般发生于风机进风口或电子管散热器处,‘因而风压传感器采集到的风压信号能够正确反应冷却风量,不会出现对风量的漏判或误判。本实用新型能在电子管温度升高或冷却风量不足时,自动对介质加热设备的电子管实施保护,它可靠性高,有效避免了电子管烧毁事故的发生。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述。
图1是本实用新型电子管冷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3分别是电子管及其散热器3的外形图;
图4是图3的左视图;
图5是电子管冷却装置电控原理图。
图中各标号为:1、风机,2、风筒,3、电子管散热器,4、温度传感器,5、电子管,6、导热金属管,7、风压传感器,8、阴极,9、栅极,10、阳极,K1、高压开关,K2、压差开关,K3、温控继电器,K4、总开关,CJ、高压接触器线圈,CJ-1、高压接触器触点。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石家庄开发区纪元电气有限公司,未经石家庄开发区纪元电气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0052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