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地下室防水疏水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0720097389.1 | 申请日: | 2007-09-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25391Y | 公开(公告)日: | 2008-10-01 |
发明(设计)人: | 郭建东;吴茂军;王丽梅;程兵荣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中建六局土木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19/08 | 分类号: | E02D19/08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北洋有限责任专利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 | 王丽英 |
地址: | 300451***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地下室 防水 疏水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防水疏水结构,尤其涉及一种地下室防水疏水结构。
背景技术
对于地下室防水工程,常规的防水思路是:以防为主,哪漏堵哪。防水工程完成后,检验漏水点,进行查漏堵漏。但在一般情况下,地下室防水工程不是一次完成,而是随结构施工进度逐步进行的;同时地下降水工作在地下室内结构变形缝未完成前不能停止,地下水位在很长时期内无法达到正常条件下的水位,无法检验防水是否渗漏。而一旦完成地下室工程,就需要立即进行上部主体结构施工和地下室内回填、地面等工序施工,没有较多的时间来进行查漏堵漏工作,也不能一劳永逸的解决地下室漏水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地下室防水疏水结构,本结构可以解决地下室漏水问题,改被动堵漏为主动排水,保证地下室始终处于干燥的使用状态,同时解决了以往地下室堵漏未完不能进行下道工序施工不足,加快了工程的施工进度。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地下室防水疏水结构,它包括沿地下室四周挡土墙内侧及基础底板上设置的多个其内填充有卵石的排水沟,所述的每一排水沟的顶部设置有水箅子,其底部设置有排水槽以互相交接并且在交接处设置有水箅子,在相邻的排水沟交汇处设置有排水井,所述的排水井通过排水管与水泵相连。
本实用新型结构由于疏水采用的水位控制自动排水泵,可以保证渗漏水的及时外排,确保地下室处于干燥的使用状态,同时水泵和管线可以有时进行维修保养,不受防水材料耐久性的影响;经济成本:采用疏水方案,前期投入相比较大,但是减少了后期不可确定的维修成本,同时保证了其使用的正常价值,减少了维修堵漏期间的使用价值的损失;施工效率:由于对后期可能出现的渗漏水采取了主动疏水方案,在施工过程中不必考虑堵漏的因素,可正常进行下道工序的施工,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由于疏水系统中的排水沟采用卵石加无纺布隔砂,回填土为透水性好的砂子,保证了导水系统的畅通,而集水井和排水泵均留有检修口,可随时维修保养,因此疏水系统的使用年限在建筑物设计合理使用年限内均能保证正常运行;在能源方面由于水泵采用了水位控制系统,无水状态下不起动,使用电量保持在最低水平;操作方面:本方案整个实施过程,主要为砌筑、回填土、水泵及排水管安装,均为普通作业,技术难度不高,而后期使用采用自动控制,无需人员操作,仅需定期维护即可;环境保护:由于对渗漏水的排除仅通过水泵和排水管线,中间没有对水质污染的过程,同时整个疏水系统均埋于地下,除电能的必要消耗,对环境没有影响。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地下室防水疏水结构挡土墙内侧排水沟的示意图;
图2为一种地下室防水疏水结构的基础底板处排水槽节点示意图;
图3为地下室防水疏水结构的排水井结构平面示意图;
图4为地下室防水疏水结构的A类排水井剖面图;
图5为地下室防水疏水结构的B类排水井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以详细描述。
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地下室防水疏水结构,它包括沿地下室四周挡土墙9内侧及地下室基础底板10上设置的多个其内填充有卵石1的排水沟2,沿地下室四周挡土墙内侧修筑的水沟可沿挡土墙砌筑水沟壁3构成,地下室内侧的排水沟可在地下室基础底板10上砌筑水沟壁3形成多个独立的排水沟,所述的每一排水沟的顶部设置有水箅子4,其底部设置有排水槽6以互相交接并且在交接处设置有水箅子4,在相邻的排水沟交汇处设置有排水井7,排水井7的井壁可以为砖砌井壁14,井的顶部可以设置盖板15。所述的排水井通过排水管与水泵相连。所述的每一排水沟顶部优选的覆盖有无纺布8。集水井和排水泵均留有检修口,可随时维修保养。图4、5中水井可根据深度要求修建在地下室基础底板10上或以下。
本结构的施工工序为:基础垫层施工→地下室基础底板10防水施工→基础底板10施工→施工排水沟2、排水槽6、排水井7→铺放无纺布8滤水层→填垫回填土11进行地下室回填施工,再填垫地面垫层12和地面面层13
同时进行地下室混凝土墙体、框架柱施工→多层地下室其他结构楼层施工→地下室外立面防水施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中建六局土木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中建六局土木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9738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