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锂离子电池极耳焊接完成后的自动装配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720096404.0 | 申请日: | 2007-06-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66707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5-28 |
发明(设计)人: | 吉跃华;赵建;任广洞;张明昆;邹玉峰;王念举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力神电池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10/38 | 分类号: | H01M10/38;H01M10/40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三利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刘英兰 |
地址: | 300384***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锂离子电池 焊接 完成 自动 装配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锂离子电池装配装置,特别涉及一种锂离子电池极耳焊接完成后的自动装配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基于锂电池的诸多优点,使得锂电池的开发和推广应用发展迅速。锂电池广泛应用于移动电话、笔记本电脑、电动自行车、电动汽车、航空航天、以及MP3、耳机等电子器件的电源上。
锂离子电池在装配过程中,通常将电池盖和极组的正负极耳焊接完成的半成品通过电池盖翻转、电池盖压紧、电池测试等工序后,可以直接转激光进行电池盖和电池壳的焊接。但是这几道工序,目前大多采用手工进行,因此装配技术水平不高,质量和效率均难以保证。近来国内也有企业开发出比较单一的半自动装配设备,但是效率较低,一般完成一个流程(包括电池盖翻转、电池盖压紧、上下料等)至少需要10秒以上的时间,而且电池测试还需要另外增加设备。因此,开发一种能够集成以上所说的这些工序,提高装配效率,并且对于不良和良品能够自动识别的装置,已成为该领域科技人员急需解决的新课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不足之处,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性能可靠,节能高效,操作方便的锂离子电池极耳焊接完成后的自动装配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锂离子电池极耳焊接完成后的自动装配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工作台,工作台上横向居中固定设置工作导槽,一侧设有操作按钮;送进系统安装在工作导槽的左侧,送进气缸通过送进气缸支架与工作台固定,安装后的送进气缸的轴线与工作导槽的轴线重合;所述载体推入及检测机构安装在工作导槽入口处的后方,与工作导槽垂直,装有载体推进臂的载体推入气缸通过底座与工作台固定,载体到位检测传感器安装在工作导槽的入口处;扣盖系统安装在工作导槽中间的两侧及上方;载体固定夹具安装在载体固定气缸上,极耳整形爪安装在极耳整形气缸上,与载体固定气缸共同安装在极耳整形支架上,并与工作台相连,位于工作导槽的前方;垫片压紧气缸安装在压盖机构支架上,位于工作导槽的上方,翻盖机构安装在工作导槽的后方,通过底座固定在工作台上;压盖气缸位于垫片压紧气缸的右侧,也安装在压盖机构支架上;测试头安装在与测试机构支架固定的测试气缸上,测试机构支架与测试气缸位于工作导槽的右后方;测试机构的右侧设有下料机构;下料气动手指安装在下料上下气缸上,下料上下气缸安装在前后气缸上,下料前后气缸与下料导槽共同安装在下料支架上;下料机构的右侧是载体推出机构;载体推出臂安装在载体推出气缸;载体传送系统由载体传送带和两个载体转移导槽组成,载体转移导槽分别安装在载体推入口和载体推出口,载体传送带安装在两个载体转移导槽之间,位于工作导槽的前方,且与工作导槽平行。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其结构简单,操作简便,能够保证锂离子电池极耳焊接完成后的装配一致性,降低操作人员对电池影响,节能高效,其装配全部动作时间为4.5秒,工作效率为13PPM,是目前使用设备的2倍以上,而且换型简单,维护方便,应用广泛。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俯视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装配过程中电池置于载体内局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详述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力神电池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天津力神电池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9640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微小昆虫镜检架
- 下一篇:显示装置和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