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集成式实木地板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96099.5 | 申请日: | 2007-05-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53191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4-30 |
发明(设计)人: | 刘勇忠;王玉波;周德海;王尊民;吕国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市森隆实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F15/04 | 分类号: | E04F15/04 |
代理公司: | 天津盛理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江增俊 |
地址: | 30030***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集成 实木 地板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装饰用木板材,特别是涉及一种集成式实木地板。
背景技术
为提高实木地板的稳定性,专利号02278839.5的实用新型《小径材杉木集成板》公开了以下技术方案:集成板为三层式,每层板是由许多纵向接续的杉木条相互拼靠而成,面层板和底层板为纵向排列结构,中层板为横向排列结构。上述集成板还存在以下主要缺陷,杉木条相互拼靠而成的面层板与单板实木地板差别较大,不仅其装饰性较差,耐磨性能也较差;木纹纵横交错的三层结构集成板失去了实木地板应有的弹性,铺设后的脚感几乎与复合地板相当。
专利号02249586.X的实用新型《实木复合装饰地板》公开了以下技术方案:实木复合装饰地板由面板、中板和面板、中板之间的稳定层板构成,中板由木条拼接,木条上开有圆孔或方形槽的收缩缝,稳定层板是一层或一层以上木材单板,稳定层板也可以粘接于中板两面。上述实木复合地板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实木地板易扭曲、变形、开裂的弊病,但仍存在脚感和耐磨性能较差的缺陷,同时还存在加工工艺较复杂的实际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解决上述木条拼接实木地板普遍存在的脚感和耐磨性能较差以及加工工艺较复杂的技术问题,而提出一种可以克服所述缺陷的一种集成式实木地板。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解决上述木条拼接实木地板普遍存在的所述缺陷采取以下技术方案:本实木地板由表面板和基板及周边的安装用榫槽组成,所述基板由指接木条横向拼接胶合构成,其特征在于:横向拼接胶合构成基板的木条宽度在20-40毫米范围内,胶合于基板表面的表面板是厚度在2-4毫米范围内的实木单板,所述各木条以及表面板的木纹走向一致,表面板表面涂复有保护漆层。
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取以下技术措施:
所述的构成基板的各木条及其胶合于基板表面的表面板,其气干密度差在0.25-0.35g/cm3范围内。
所述的保护漆层依次由水性底漆层、耐磨底漆层和耐刮擦面漆层构成。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和优点在于:本木地板的基板采用较窄木条经指接、横向拼接胶合构成,并且各木条的气干密度相同或相近,不仅有利于各木条内部应力的分散和相互抵消,也使各木条的收缩膨胀率趋予一致。本木地板的表面板气干密度相同或相近于基板,不仅使木地板的整体性和装饰性与一般实木地板没有差别,也使表面板与基板的收缩膨胀率趋予一致。上述技术措施明显增强了木地板的稳定性,其稳定性优于多层复合木地板,而变形率小于一般实木地板,仅为实木地板的1/20左右。特别是木地板的表面板和基板采取木纹走向一致的技术措施,使得木地板的脚感与单板实木地板相同。木地板设置的保护漆层能明显提高木地板的耐磨和防水性能,而有利于延长其使用寿命。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工艺简单、稳定性强的突出优点。
附图说明
附图1本实用新型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中标号:1基板,1-1连接榫,1-2连接槽,2表面板,3保护漆层,3-1水性底漆层,3-2耐磨底漆层,3-3耐刮擦面漆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其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
如图1所示实施例,实木地板由表面板2和基板1及周边的安装用连接榫1-1、连接槽1-2组成。本实施例的基板1长700毫米、宽94毫米,由3条指接木条横向拼接胶合构成,其中中间指接后木条宽度34毫米,两侧分别为28毫米和32毫米。胶合于基板1表面的表面板2是实木单板,其厚度可在2-4毫米范围内选定,本实施例为3毫米。基板1的各木条与表面板2均为同一树种,例如东北橡木,其气干密度相同,并且各木条和表面板的木纹走向一致。基板1的各木条与表面板2的木材也可以在气干密度差范围为0.25-0.35g/cm3内的树种中选择。
图1实施例的表面板2表面涂复有保护漆层3,该漆层依次由水性底漆层3-1、耐磨底漆层3-2和耐刮擦面漆层3-3构成。水性底漆层为最底层,能够明显提高保护漆层3的附着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市森隆实业有限公司,未经天津市森隆实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9609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