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实验室用小型超滤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93803.1 | 申请日: | 2007-05-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49281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4-23 |
发明(设计)人: | 黄国辉;张春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北师范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D61/16 | 分类号: | B01D61/16 |
代理公司: | 长春市东师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刘延军;赵军 |
地址: | 130024吉林***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实验室 小型 超滤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为实验室过滤装置,具体涉及一种实验室用小型超滤系统。
背景技术
超滤:简称UF,是以压力为推动力,利用超滤膜不同孔径对液体进行分离的物质筛分过程。通常采用切向流(TFF)及回旋流技术,以降低超滤膜对样品的吸附。
当前实验室或工业上采用的超滤装置大多为美国Pall公司或美国Millipore公司的产品,产品造价较高,而国产超滤装置质量较差,设计不合理,很难满足现代实验室技术的要求。居于此种现状,有必要设计一种造价低廉、结构合理,能够满足实验室小批量超滤实验的装置。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具有造价低廉,内置式超滤膜包,操作简便,实用性强,易于加工生产的实验室用小型超滤系统。
本实用新型为生物学、化学、医药学等实验室小批量超滤样品(液体)用实验装置,本装置包括超滤室、小型超滤膜包、蠕动泵三个主要组件以及硅胶管等附件。蠕动泵通过蠕动泵管与超滤室进液管外接口相连,超滤膜包用于分离样品,设有三个接口:一个进液口,一个膜上出液口,一个膜下出液口。超滤膜包从市场购置。超滤膜包进液口通过硅胶管与超滤室进液管内接口相连,超滤膜包膜上出液口与超滤室内的膜上回流控制阀门下接口相连,膜下出液口通过硅胶管由超滤室右侧壁孔导出。超滤室为一长方形不锈钢装置,内置超滤膜包,前面板附有压力表(液压)、膜上回流控制阀门、三通控制阀门、进液管接口,侧壁(如右侧壁)附有两个膜上回流管接口及膜下流出液孔。超滤室用于固定超滤膜包并使其内置,所附压力表用于检测膜上压力(进液压力),膜上回流控制阀门用于控制膜上回流液的流量及膜上压力,三通控制阀门用于控制回流液的流向。进液管外接口通过蠕动泵管与蠕动泵的泵头相连,压力表与进液管内接口相连,进液管内接口通过硅胶管与超滤膜包进液口相连,膜上回流控制阀门上接口通过硅胶管与三通控制阀门的侧接口相连,三通控制阀门的上下接口通过硅胶管与超滤室右侧壁内两个膜上回流管接口A、B相连。蠕动泵为样品进入超滤膜包的动力装置,能够将超滤样品通过蠕动泵管从装样品的容器泵入超滤膜包。调节蠕动泵的调速旋钮可调节样品进入超滤系统的流速和膜上压力的大小。调节蠕动泵的泵头转向可控制液体的流向。根据实验的不同要求,选择不同分子量级别的超滤膜包,可将混有不同分子量级别的生化样品(蛋白质、抗体、多肽、酶、多糖等)进行分级、浓缩或除盐等。可用于蛋白质、抗体、单(多)肽、酶、核酸与病毒、多糖等浓缩、分离与纯化以及大分子生物样品脱盐、脱醇、缓冲液交换,以及小分子样品的除热源。
本实用新型具有造价低廉,内置式超滤膜包,操作简便,实用性强,易于加工生产。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实验室用小型超滤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验室用小型超滤系统的超滤室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1、图2中,1-进液管外接口;2-膜上回流控制阀门;3-压力表;4-三通控制阀门;5-蠕动泵转速调节旋钮;6-蠕动泵电源开关;7-蠕动泵转向调节钮;8-蠕动泵泵头;9-超滤室进液管;10-蠕动泵进液管;11-膜上回流管B;12-膜下流出液管;13-样品盛液器;14-洗膜液盛液器;15-膜下流出液盛液器;16-三通控制阀门的上接口;17-三通控制阀门的下接口;18-三通控制阀门的侧接口;19-超滤膜包;20-压力表;21-三通控制阀门;22-膜上回流控制阀门下接口;23-膜上回流控制阀门上接口;24-膜上回流管接口B;25-膜上回流管接口A;26-膜下流出液孔;27-膜上出液口;28-超滤膜包进液口;29-膜下出液口;30-进液管内接口;I-超滤室;II-蠕动泵
具体实施方式
本装置包括超滤室、小型超滤膜包、蠕动泵三个主要组件以及硅胶管等附件,小型超滤膜包和蠕动泵可从市面购置,硅胶管要求韧性好且耐酸碱,超滤室进液管要用蠕动泵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北师范大学,未经东北师范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9380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