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混浆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91621.0 | 申请日: | 2007-08-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20666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9-24 |
发明(设计)人: | 王敏;谭劲松;李武幸;郑满圈;刘兵;曹正裔;秦宏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油特种车辆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8C5/12 | 分类号: | B28C5/12 |
代理公司: | 郑州科维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张国文 |
地址: | 457001河南省濮***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装置 | ||
一、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石油矿场固井作业设备,尤其是一种混浆装置。
二、背景技术:
目前,公知的具有自动混浆功能的固井水泥设备都在车台上安装有混浆装置。混浆装置主要由混浆罐、高能混合器、搅拌器组成。固井作业时高压清水和干水泥进入高能混合器,在其中进行初步混合后进入混浆罐内。在混浆罐内通过搅拌器对初步混合的泥浆进行搅拌,使泥浆密度更为均匀。常见的混浆罐多数采用长方体结构,即罐体高度方向的截面面积无变化,而在混浆罐底部的开孔尺寸远小于罐体的底面积,因此泥浆很容易在混浆罐底部形成沉积。虽然安装有搅拌器,但由于仅有一台,其搅拌的范围较小,不能使泥浆在底部形成有效的流动。所以在使用一段时间后,泥浆通常都会在底部凝固。由于固井泥浆凝固后形成的水泥块硬度很大,无法用水清洗掉,只能靠人进入混浆罐内部进行清理,造成劳动强度大。
三、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混浆装置,它克服了现有混浆装置易在罐底部形成沉积、搅拌效果不理想、人工劳动强度大等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它是由支腿、排出管汇、罐体、发散筒、卡箍、高能混合器、排灰管、液压马达、搅拌器、进浆管、固定板连接而成,罐体内至少有两个搅拌器,其中至少有一个搅拌器位于发散筒的下方,一个搅拌器位于罐体底部排出管汇出口的上方;罐体采用水平截面由上至下变小的结构,罐体竖直截面近似于梯形、圆弧结构;进浆管的一端焊接在发散筒上,另一端通过卡箍与高能混合器连接为一体;固定板焊接在罐体上;两个液压马达和搅拌器通过螺栓分别安装在两个固定板上;排出管汇焊接在罐体上;排灰管固定在发散筒上。
工作原理:固井作业时高压清水和干水泥进入高能混合器,在其中进行初步混合后通过进浆管进入发散筒,然后经发散筒进入罐体,在罐体内通过搅拌器对初步混合的水泥浆进行搅拌。搅拌好的水泥浆从罐体底部的排出管汇排出,操作过程中产生的灰尘通过排灰管排出。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罐体采用了水平横截面面积变小的结构并且采用了至少两个搅拌器,泥浆更易于向罐体底部流动,降低了罐内泥浆残留量,提高了泥浆搅拌效果,使罐内泥浆密度均匀稳定。
四、附图说明:
图1是一种混浆装置的主视图,图中1、支腿 2、排出管汇 3、罐体 4、发散筒 5、卡箍 6、高能混合器7、排灰管 8、液压马达 9、搅拌器
图2是一种混浆装置的俯视图,图中10、进浆管 11、固定板
五、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1和图2中,本实用新型由支腿1、排出管汇2、罐体3、发散筒4、卡箍5、高能混合器6、排灰管7、液压马达8、搅拌器9、进浆管10、固定板11连接而成,罐体3与支腿1焊接成为一体;罐体3内至少有两个搅拌器9,其中至少有一个搅拌器9位于发散筒4的下方,一个搅拌器9位于罐体3底部排出管汇2出口的上方;罐体3采用水平截面由上至下变小的结构,罐体3竖直截面近似于梯形、圆弧结构;进浆管10的一端焊接在发散筒4上,另一端通过卡箍5与高能混合器6连接为一体;固定板11焊接在罐体3上;两个液压马达8和搅拌器9通过螺栓分别安装在两个固定板11上;排出管汇2焊接在罐体3上;排灰管7固定在发散筒4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油特种车辆有限公司,未经中油特种车辆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9162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测试设备的器件物料架
- 下一篇:一种镜头底座刷胶治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