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超声波数字风速风向仪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87854.3 | 申请日: | 2007-10-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41867Y | 公开(公告)日: | 2008-10-29 |
发明(设计)人: | 曹可劲;崔国恒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工程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P5/24 | 分类号: | G01P5/24;G01P13/02 |
代理公司: | 武汉楚天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雷速 |
地址: | 430033湖北省武汉***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超声波 数字 风速 风向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气象观测和流体测量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超声波数字风速风向仪。
背景技术
在气象观测预报,体育比赛场地环境测量等领域,都涉及到流体测量问题,使得风速仪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常用风速仪有机械式风速仪、动压力式风速仪、热式风速仪等。风杯式和螺旋桨式风速仪都是利用机械部件旋转来敏感风速大小,并结合风向标获得风向。尽管这种方法简单可靠,但由于其测量部分具有机械活动部件,在长期暴露于室外的工作环境下容易磨损,寿命有限,维护成本较高;另外,其精度不高,体积也较大使用领域受到极大制约,如EY型电传风速风向仪,其启动风速为0.5m/s,测量范围为2-12m/s或5-40m/s,测量精度为0.3m/s,风向测量精度为±11°。也有采用流体压力测风速的压力式风速仪,采用的传感器就是皮托管,但由于在自然风的条件下,空气的动压力相对较小,需要测量微小压力的仪器,这种仪器价格较高,且要求的环境条件严格,多年来只能在实验室使用,难以推广。还有热球式风速仪,如QDF-3型风速仪,测量范围为0.5m/s-30m/s,测量误差为5%-10%,但是不宜在潮湿,有粉尘的自然条件下使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在于提供一种测量精度高、使用范围广、成本低、可靠性强、使用寿命长,并能测量瞬时风速和风向的数字式风速风向仪。
所述超声波数字风速风向仪,其特征是:所述风速风向仪由电源模块1、四个发射接收模块2、计时模块3、控制及数据处理模块4、显示单元5和四个成正交的两个方向设置收发一体的超声波探头6、7、8、9组成,所述计时模块3包括选通逻辑单元、计数器、锁存器;所述四个发射接收模块2的探头发射接收控制端2-8分别与控制及数据处理模块4的发射接收控制指令端连接,四个发射接收模块2的输出驱动信号端2-16分别通过计时模块3的选通逻辑控制端与计数器启动、停止端连接,四个发射接收模块2的超声波信号输入输出端2-6、2-13通过变压器10分别与收发一体超声波探头6、7、8、9连接。
所述计时模块3的选通逻辑单元、计数器和锁存器分别与控制及数据处理模块4的选通指令端、复位指令端和锁存指令端连接;电源模块1的直流12V和5V工作电源分别与发射接收模块2、计时模块3和控制及数据处理模块4的工作电源端连接。
所述风速风向仪还可采用三个互成60°三个方向布置的收发一体的超声波探头11、12、13分别与三个对应发射接收模块2连接。
它的工作原理是:
超声波是机械振动在媒质中的传播过程,其传播速度必然受媒质自身运动的影响。本实用新型四个探头均为收发一体探头,分为两组6和7、8和9布置,通过控制及数据处理模块4来控制各个探头的收发顺序和工作时间,6和7协同工作、8和9协同工作,测出图1a中虚线方向的风速。三探头超声波数字风速风向仪的三个探头均为收发一体探头,11、12和13互成60°布置,其中一个探头发射,另外两个探头接收,采取循环发射接收方式,测出图1b中虚线方向的风速。
在同一时刻,控制及数据处理模块4控制发射接收模块2,进行一个探头的发射及对应探头的接收。与此同时,发射接收模块2在启动发射探头发射超声波的同时,触发计时模块3开始计时,发射接收模块2在接收探头收到超声波信号时,触发计时模块3停止计时。同时控制及数据处理模块4记录本次测量时间并复位发射接收模块2和计时模块3。控制及数据处理模块4在获得某一方向上超声波往返时间后,进行下一方向的测量,所有方向上超声波往返时间测量完成即构成一个测量周期,在一个测量周期结束后,控制及数据处理模块4计算出各个方向上的风速分量,通过矢量合成,求出风速值和风向值。
由于采用对称测量方式,测量结果与声速无关,无须复杂的声速实时修正。
若在风场中沿X方向平行放置两对超声波探头:T1,T2为发射,R1,R 2为接收,它们相距为L,如图2所示。
设无风时空气中的声速为C,风速V沿X方向上的分量为Vx,沿X轴正交面上的分量是Vy,按正反方向从T1到R1、T2到R2的传播时间分别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工程大学,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工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8785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子卡连接器
- 下一篇:一种催化湿式氧化催化剂的制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