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压剪复合式橡胶隔振吊架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83847.6 | 申请日: | 2007-03-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25291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2-20 |
发明(设计)人: | 王凡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凡 |
主分类号: | F16F15/08 | 分类号: | F16F15/08;F16M13/00;F16L3/16 |
代理公司: | 武汉开元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黄行军 |
地址: | 430014湖北省武汉***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复合 橡胶 吊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隔振减震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压剪复合式橡胶隔振吊架。
背景技术
在有机械运动的地方,都会有振动产生。振动不仅影响建筑结构的强度,设备的寿命,仪器、仪表的正常使用,操作人员的工作,而且还破坏了安静舒适的环境,产生令人厌恶的固体噪声。减少振动影响的措施是在设备上安装隔振装置。对于采用吊装的设备、管道一般采用隔振吊架。
目前使用的隔振吊架分为弹簧吊架和橡胶吊架两种。金属弹簧吊架虽然具有力学性能稳定,固有频率低,使用寿命长,不受环境影响等优点,但是其缺点也比较明显,主要表现在阻尼比小,易共振,容易转播高频振动,消声效果差,价格较贵等方面。普通橡胶隔振吊架虽然可以克服上述金属弹簧减振器的不足,但是一般为压力型,抗扭力和剪切力的能力差。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背景技术存在的不足,提出一种抗扭力和剪切力能力强、隔振降噪效果明显、成本低廉的压剪复合式橡胶隔振吊架。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压剪复合式橡胶隔振吊架,包括框架、橡胶隔振块、上盖和吊杆,所述吊杆由上吊杆和下吊杆构成,上吊杆下端与框架上端连接,下吊杆上端与上盖连接,上盖位于框架内并置于橡胶隔振块上面,橡胶隔振块下端支撑在框架的下端,下吊杆穿过橡胶隔振块和框架下端的中央通孔,其特征是所述橡胶隔振块包括中空的回转体,其内表面和外表面设有圆锥面。
在上述框架的下端沿圆周方向可以固定有至少一圈刚性支架,与之相对应的橡胶隔振块下端面上设有凹槽,上述刚性支架插入橡胶隔振块的凹槽内。
在所述橡胶隔振块回转体的底部可以设有与其连为一体的底座,底座的外表面与框架的内表面相适配。
在所述上盖下端面可以设有与橡胶隔振块上端面相配的下凹槽,橡胶隔振块上端面嵌入该下凹槽中。
所述橡胶隔振块外圆锥面的母线与水平方向呈a角,a角度优选为37~45°,内圆锥面的母线与水平方向呈β角,β角度优选为55~67°。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当吊杆受到力的作用时,橡胶隔振块的构造将会使力向下、向侧两个方向分解,加大变形量,从而减少自振频率;同时刚性支架向上的支撑力会限制变形量过大,保证橡胶的弹性,起到隔振作用。力的分解也使吊架的承载力增加。
压剪复合式橡胶隔振吊架的主要特点如下:
(1)可以制成各种不同硬度的产品,具有良好的弹性和不同的硬度;
(2)可使系统的固有频率低;
(3)无论在拉、压、剪切和扭转的情况下,变形都比较大;在轴向、横向和回转方向对振动有隔离作用;
(4)高频隔振性能好,减噪能力较强;
(5)可与金属硫化粘接,便于批量生产;
(6)体积小,承载力大,较低的刚度和较大的阻尼,固有频率可到5Hz。
本实用新型可以改进钢弹簧吊架和一般压缩式橡胶吊架的缺点,是一种实用、隔振降噪效果明显、价格低廉的新型隔振产品,它可以有效地隔离设备震动,降低固体噪声的传播,隔振效率可达80%-90%,可广泛用于建筑、机械领域的风机、管道、浮筑结构的吊装。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剖面图。
图2是橡胶隔振块局部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包括框架1、橡胶隔振块2、刚性支架3、上盖4和吊杆5。在框架1的上下两端中央钻有穿吊杆的孔洞,所述吊杆5由上吊杆和下吊杆构成,上吊杆下端穿过框架1上端的孔洞与其连接,下吊杆上端穿过框架1下端的孔洞和橡胶隔振块的中央通孔与上盖4中央连接。上盖4位于框架1内并置于橡胶隔振块2上面,在上盖4的下端面设有能与橡胶隔振块2上端相适配的下凹槽,橡胶隔振块2上端插入该下凹槽内。在框架1的下端内端面沿圆周方向铆接固定有至少一圈刚性支架3,与之相对应的橡胶隔振块2下端面上设有凹槽,刚性支架3插入橡胶隔振块2的凹槽内。橡胶隔振块2由框架1下端支撑。
所述橡胶隔振块2为中空的回转体,其内表面和外表面设有圆锥面,外圆锥面的母线与水平方向呈a角,a角度优选为37~45°,内圆锥面的母线与水平方向呈β角,β角度优选为55~67°。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凡,未经王凡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8384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