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双向真空自密封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82419.1 | 申请日: | 2007-12-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26066Y | 公开(公告)日: | 2008-10-01 |
发明(设计)人: | 王莘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莘 |
主分类号: | F16L9/08 | 分类号: | F16L9/08;F16L17/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10000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双向 真空 密封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真空密封装置,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应用于爆炸法复合双金属管中的双向真空自密封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爆炸法复合生产双金属管时,将衬管穿入基管中,在水中利用置于衬管内的炸药爆炸产生的能量,通过介质水传递,使衬管发生塑性变形至与外层基管内壁紧密复合。为保证复合质量,采用一种套管对基管和衬管定位,使两管间隙均匀,并用封口胶带将该套管分别与基管和衬管缠绕进行密封,然后通过套管上的抽气孔将两管间隙中的空气抽排至真空。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是:在水中爆炸复合时,因衬管瞬间塑性变形而发生纵向收缩位移,使衬管与套管缠绕密封被破坏而密封失效,由于两管间毛细现象,导致水及杂质迅速进入复合管复合层,严重影响产品质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双向真空自密封装置,使基管与衬管两管间隙的真空度,在水中爆炸复合双金属管前、后均保持不变,从而避免水及杂质进入基管与衬管的间隙,提高产品质量。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双向真空自密封装置,所述双向真空自密封装置包括连接体、基管密封压盖、衬管密封压盖、快装接头和抽真空通道,其中,连接体、基管密封压盖、衬管密封压盖均为中空的圆环形,连接体覆盖基管与衬管的交接面,基管密封压盖、衬管密封压盖分别设置于连接体的两侧,并分别通过连接螺栓与连接体相连,在连接体的一端设置一个抽气孔,抽气孔与抽真空通道连接,快装接头通过连接螺孔与抽气孔相连。
所述基管密封压盖、基管、连接体共同形成第一空间,内设与第一空间大小和形状皆相同的基管橡胶密封圈;衬管密封压盖、衬管、连接体共同形成第二空间,内设与第二空间大小和形状皆相同的衬管橡胶密封圈。
所述第一空间中与基管密封压盖相连接的部分为锥形,与连接体相连接的部分为方形。
所述基管橡胶密封圈唇部内径在初始状态下小于基管的外径至少1mm,衬管橡胶密封圈唇部内径在初始状态下小于衬管的外径至少1mm。
所述连接体的内环面设有一个锥面。
将基管密封压盖和基管橡胶密封圈装在基管上,再将连接体套装在基管和衬管的交接面上,用连接螺栓将基管密封压盖与连接体连接;并将衬管橡胶密封圈装在衬管上,然后用连接螺栓将衬管密封压盖与连接体连接,分别压缩两个密封圈与基管和衬管进行密封并定位,使两管间隙均匀。通过快装接头和抽气孔将两管间隙中的空气抽排至真空,在大气压作用下,两个橡胶密封圈分别向基管和衬管表面压缩,从而实现与基管和衬管双向自密封,在水中爆炸复合双金属管时,爆炸前、后两管间隙的真空度保持不变。
本实用新型中基管密封压盖和衬管密封压盖结构相同,附图中合称密封压盖;基管橡胶密封圈和衬管橡胶密封圈结构相同,附图中合称密封圈。
本实用新型实现了基管与衬管间隙的完全自密封,避免了水及杂质进入间隙的可能,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等优点,主要应用于复合双金属管生产领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截面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密封压盖截面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连接体截面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密封圈截面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连接螺栓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快装接头示意图。
附图中各标号名称为:1-衬管,2-基管,3-基管密封压盖,4-衬管密封压盖,5-连接体,6-快装接头,7-衬管橡胶密封圈,8-基管橡胶密封圈,9-连接螺栓,10-连接螺孔,11-抽气孔,12-密封圈唇部,13-锥面,14-第一空间,15-第二空间,16-抽真空通道,17-间隙。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
将基管密封压盖3和基管橡胶密封圈8套装在基管2上,用连接体5将基管2与衬管1连接在一起,基管抵至第一空间14的锥面13上,再将基管橡胶密封圈8和衬管橡胶密封圈7分别装在密封台阶上,然后通过连接螺栓9分别将基管密封压盖3、衬管密封压盖4与连接体5连接,并压缩基管橡胶密封圈8和衬管橡胶密封圈7进行密封,同时使两管环向间隙17均匀。快装接头6通过连接螺孔10与抽气孔11连接,并通过抽真空通道16连接,对两管间隙抽气至真空,在大气压的作用下,密封圈唇部12受到环向压缩,实现自密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莘,未经王莘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8241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化学发光装置
- 下一篇:提升机闸瓦性能综合检测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