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多管汇入矩形检查井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81618.0 | 申请日: | 2007-10-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99865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8-13 |
发明(设计)人: | 戴定常;程立;黄云霞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天鑫塑胶管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29/12 | 分类号: | E02D29/12 |
代理公司: | 成都天嘉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徐丰 |
地址: | 610100四川省成都市***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汇入 矩形 检查井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检查井,尤其涉及一种主要适用于排水管网的多管汇入矩形检查井。
背景技术
对于住宅小区排水管网检查井的设计构筑,传统方法是采用砖砌直径大于700mm的圆形检查井。砖砌检查井由于渗漏无法解决,容易发生泄露、污染环境,不利于环境保护。目前,也有采用塑料检查井构筑小区排水管网,现有出户用塑料检查井直径多为Φ315-Φ450mm的圆形井。此类塑料检查井因受圆形和直径较小的限制,一般只能在圆形井体上设置1-3只不同方向的汇入管。而现在居民住宅排水系统中,随着卫生间和管道糸统的增多,由于现有塑料检查井只能在圆形井体上设置1-3只不同方向汇入管,而住宅小区单元前均为数组排污系统管道同一方向排出汇入于检查井,由于现有的检查井在同一方向上只设有1只汇入管,因此,只能通过增加检查井用量来实现将排水汇入检查井中,并且,随着电梯公寓广泛修建楼层越来越高,污水排出量越来越大,加上消防糸统、电力糸统、供水糸统检查井在单元前非常集中,上述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造成检查井用量大幅增加,甚至密集化,使绿化面积减小,由于检查井数量的增加,安装用的管件也随之增多,提高了成本和安装施工费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住宅小区排水管网中的检查井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多管汇入矩形检查井。本实用新型可以根据住宅小区排水管网中的实际需要在检查井上设置多排汇入管,减少了检查井的用量,亦减少了安装管件,降低了成本,减少了用地量。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多管汇入矩形检查井,包括检查井主井体,主井体上设有排污管,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井体呈长方体状,与排污管相邻的井体壁上设置有多根汇入管,汇入管在主井体的同一井壁面上至少排列成一排,且每排至少三只。
所述检查井还包括井体座,井体座上设置有与井体座成一体的流槽,排污管与流槽口连接,流槽对污水和污水中的渣滓具有导向作用,当多排汇入管同时流入时,不易造成检查井堵塞。
采用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本实用新型在与排污管相邻的长方体纵向面上设置有多根汇入管,汇入管在主井体的同一井壁面上至少排列成一排,且每排至少三只,能够适应现在住宅中卫生间和管道糸统的增多,解决了多管汇入问题,减少了检查井用量,增加了绿化面积,安装用的管件也随之减少,降低了成本和安装施工费用。且在井体座上设置有与井体座成一体的流槽,排污管与流槽口连接,流槽对污水和污水中的渣滓具有导向作用,当多排汇入管同时流入时,不易造成检查井堵塞。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左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为:1、主井体,2、排污管,3、汇入管,4、流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多管汇入矩形检查井,包括检查井主井体1,主井体1上设有排污管2,主井体1呈长方体状,与排污管2相邻的井体壁上设置有多根汇入管3,汇入管3在主井体1的同一井壁面上至少排列成一排,且每排至少三只。其中,检查井还包括井体座,井体座上设置有与井体座成一体的流槽4,排污管2与流槽口连接,流槽4对污水和污水中的渣滓具有导向作用,当多排汇入管3同时流入时,不易造成检查井堵塞。
本实用新型在与排污管2相邻的长方体纵向面上设置有多根汇入管3,汇入管3在主井体的同一井壁面上至少排列成一排,且每排至少三只,能够适应现在住宅中卫生间和管道糸统的增多,解决了多管汇入问题,减少了检查井用量,增加了绿化面积,安装用的管件也随之减少,降低了成本和安装施工费用。且在井体座上设置有与井体座成一体的流槽4,排污管2与流槽口连接,流槽4对污水和污水中的渣滓具有导向作用,当多排汇入管同时流入时,不易造成检查井堵塞。
显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所掌握的技术知识和惯用手段,根据以上所述内容,还可以作出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基本技术思想的多种形式,这些形式上的变换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天鑫塑胶管业有限公司,未经四川天鑫塑胶管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8161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