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机箱散热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0720081277.7 | 申请日: | 2007-09-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15199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9-10 |
发明(设计)人: | 任震宇;雷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迈普(四川)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5K7/20 | 分类号: | H05K7/20 |
代理公司: | 成都九鼎天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徐宏;吴彦峰 |
地址: | 610000四川省成***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机箱 散热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一种电子产品的机箱散热系统,特别涉及一种通信电子产品的机箱散热系统。
背景技术
在采用多风扇散热的通信电子产品的机箱中,散热系统一般分为两种结构:一种是所有的散热风扇全部安装为一个整体;另一种是将一至多个散热风扇设计为可以独立插拔的子单元,以便于在风扇故障时可以直接在线更换散热风扇子单元。在利用以上两种散热系统设计的通信电子产品机箱中,如果没有设置相应的备份方案,则所有的风扇加起来虽然可以满足整个产品的散热需求,一旦一个或多个散热风扇产生故障而又长时间没有得到维修时,可能会导致系统温度升高,影响产品的正常使用,为了解决此问题,在以上两种风扇散热系统中通常采用如下几个方法:测量风扇的转速,利用转速判断出其中的一个或多个风扇出现故障后,使剩余的风扇以更高的速度运转,以便弥补由于风扇损坏造成的散热损耗;但是控制风扇转速的电路往往比较复杂且成本比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解决现有技术通过控制风扇转速来解决散热系统部分故障存在的电路复杂且成本较高的问题,提供一种改进的机箱散热系统,可以在机箱内的散热风扇部分故障时,通过关闭相应发热组件来解决散热问题,保障机箱内电子产品的正常工作,而且这种机箱散热系统具有结构简单、成本较低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机箱散热系统,包括发热部件和设置在机箱内的散热部件,所述散热部件为数量至少两个的散热风扇组,发热部件为与散热风扇组对应的发热模块组,每个散热风扇组内分别设置有散热模块,该散热模块与相对应的发热模块组内的控制器件电连接。
作为更具体的技术方案,所述散热风扇组与相对应的发热模块组构成独立散热通道。
再具体而言,所述每个散热风扇组内至少包括一个散热模块。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散热模块是指散热风扇。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散热模块是指包括至少一个散热风扇的子单元。
本实用新型每个散热风扇组与相对应的发热模块组构成独立的散热通道,彼此不会产生干扰,在某个散热风扇组或其内的散热模块发生故障停转时,可以检测散热风扇组内的散热模块状态,通过主处理器向相对应的发热模块组的控制部件输出电信号,控制相对应的发热模块或其内的发热器件关闭,由于每个散热风扇组与发热模块组都是相对应的独立散热通道,因此不会影响到其它的散热风扇组和发热模块组的正常工作,而且通过关闭相应的发热模块组或发热器件,减少了发热量,保证了整体系统的散热水平,实现控制系统温度的目的。
可见,采用上述结构的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可以在机箱内的散热风扇部分故障时,通过关闭相应发热组件来解决散热问题,保障机箱内电子产品的正常工作,而且与现有的控制风扇转速的技术方案相比,具有结构简单、成本较低的优点,适用于各种电子产品,特别是连续工作的通信电子产品的散热。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框架结构侧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机箱散热系统,包括发热部件和设置在机箱内的散热部件,所述散热部件为数量至少两个的散热风扇组,发热部件为与散热风扇组对应的发热模块组,每个散热风扇组内分别设置有散热模块,该散热模块与相对应的发热模块组内的控制器件电连接。散热风扇组与相对应的发热模块组构成独立散热通道。每个散热风扇组内至少包括一个散热风扇。每个散热风扇组内至少包括一个散热风扇子单元。
实施例:
首先将电子产品机箱中所有的散热模块即散热风扇分为若干个具有局部散热功能的散热风扇组,然后再将需要散热的发热模块分为若干发热模块组,如图1的A1~An,A1表示第一散热风扇组,B1表示第一发热模块组,依次类推,An表示第n组散热风扇组,Bn表示第n发热模块组,各个散热风扇组与发热模块组依次排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迈普(四川)通信技术有限公司,未经迈普(四川)通信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8127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