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稻谷除杂机有效
申请号: | 200720079342.2 | 申请日: | 2007-04-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20452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2-13 |
发明(设计)人: | 李光灿;简朴;杨彬;李洪松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新曙光信息产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7B13/00 | 分类号: | B07B13/00;B07B13/16;B07B15/00 |
代理公司: | 成都立信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余剑琴 |
地址: | 610041四川省***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稻谷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谷物碾磨的预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的是一种稻谷除杂机。
背景技术:
除杂是稻谷加工过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粮食谷物除杂一直是一个比较大的难题,特别是体积、比重都与稻谷几乎相等的并肩杂,用一般的方法如风选,筛分是无法分出的。稻谷中所含的杂质,如得不到及时清除,将会给稻谷加工带来很大的危害,如果杂质得不到及时清除而混入产品中,还会降低产品纯度,影响成品大米和产品的质量。长期以来,人们对稻谷除杂装置进行了诸多的进,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对除并肩杂装置而言,有闭合环状谷粒粘附输送带(以下简称输送带)者,其输送带具有很大的柔韧性,稻谷很容易钻到输送带里去,造成稻谷残留而导致除杂结果发生偏差;而对有卸谷装置和隔离板的除并肩杂装置而言,虽解决了稻谷残留的问题,但其卸谷装置和隔离板直接刮环状谷粒粘附输送带,输送带磨损相当严重,一条输送带只能工作很短时间,就会被刮坏。从而导致目前使用的稻谷除杂机生产率低,维护成本高,市场推广难。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克服上述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稻谷除杂机。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的稻谷除杂机,包括除并肩杂装置,除并肩杂装置是由分离滚筒、从动轮、由驱动装置带动的主动轮、皮带、卸谷装置和密封转轴构成的,分离滚筒安装在机体的前后壁板上,表面有与之连接的谷粒粘附层,其轴上装有从动轮,由驱动装置带动的主动轮和从动轮通过皮带连接,卸谷装置固定在机体的前后壁板上,与分离滚筒的左下方接触,密封转轴通过轴承固定在机体的前后壁上,紧贴在分离滚筒的右下面,除杂室的底板通过除杂室底部的、固定在机体侧壁上的连接铁杆紧贴在密封转轴上。
上述的谷粒粘附层粘结或钉接在分离滚筒上。
上述的卸谷装置是由毛刷、连接板和两根连接杆构成的,两根连接杆的两端,分别与连接板的两端连接,连接板固定在机体前后壁板上,毛刷固定在连接板上,毛刷的刷毛与分离滚筒的左下方接触。
上述的连接板上均布有孔。
上述的毛刷为长方形,其长度与分离滚筒的长度相同。
上述的毛刷为两把,两把毛刷之间的距离为4~7cm。
本实用新型的稻谷除杂机,在通电启动后,稻谷从进料口进入,进料口下端的进料通道一侧的风机启动,除去轻杂。当稻谷接着落入震动分离箱后,在这里除去大杂。稻谷沿进料道滑入除杂室,驱动装置启动后,主动轮通过皮带传动带动从动轮,分离滚筒开始旋转,稻谷被分离滚筒上的谷粒粘附层粘结上去,在分离滚筒的左下方被毛刷刷下,落入下方的稻谷收集盒内,拉动除杂室底部的连接铁杆,并肩杂落入下方的杂质收集盒,至此除并肩杂完毕。当分离滚筒转动时,密封转轴也跟着转动,保证谷粒不会泄漏并且不会划伤分离滚筒表面的谷粒粘附层。另外,连接板上均布的孔,保证刷下来的谷粒全部落入下方的稻谷收集盒内不致残留在卸谷装置上,如毛刷有两把,上下各一把更能充分保证刷干净粘结上来的谷粒。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稻谷除杂机,结构简单,除杂效果好。改进后的除并肩杂装置,以及卸谷装置有效的解决了以前的谷粒粘附输送带磨损过快的局面,使本实用新型的稻谷除杂机生产率高,维护方便,成本低,便于市场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稻谷除杂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稻谷除杂机的卸谷装置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稻谷除杂机,包括除并肩杂装置1,除并肩杂装置1是由分离滚筒2、从动轮3、由驱动装置带动的主动轮4、皮带5、卸谷装置6和密封转轴7构成的,分离滚筒2安装在机体的前后壁板8、9上,表面有与之连接的谷粒粘附层10,其轴上装有从动轮3,由驱动装置带动的主动轮4和从动轮3通过皮带5连接,卸谷装置6固定在机体的前后壁板8、9上,与分离滚筒2的左下方接触,密封转轴7通过轴承固定在机体的前后壁8、9上,紧贴在分离滚筒2的右下面,除杂室的底板11通过除杂室底部的、固定在机体侧壁上的连接铁杆12紧贴在密封转轴7上。
上述的谷粒粘附层10粘结或钉接在分离滚筒2上。
上述的卸谷装置6是由毛刷13、连接板14、15和两根连接杆16构成的,两根连接杆16的两端,分别与连接板14、15的两端连接,连接板14固定在机体前后壁板8、9上,毛刷13固定在连接板15上,毛刷13的刷毛与分离滚筒2的左下方接触。
上述的连接板15上均布有孔17。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新曙光信息产业有限公司,未经四川新曙光信息产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7934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