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自毁注射器自动解锁连体限位齿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78302.6 | 申请日: | 2007-01-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0998483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1-02 |
发明(设计)人: | 阎侗有 | 申请(专利权)人: | 阎侗有 |
主分类号: | A61M5/31 | 分类号: | A61M5/31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10031四川省成***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自毁 注射器 自动 解锁 连体 限位 | ||
所属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自毁注射器自动解锁连体限位齿,属于一次性医疗耗材领域。
背景技术
经过国内外研究者们20余年来不断努力,市场上已出现不少类型的自毁式安全注射器(简称ADS注射器)产品或者专利设计,试图阻止重复使用和共用注射器的现象。
除了0.5ml容量以下小容量ADS注射器以外,绝大多数ADS注射器均需要限位装置,因为使用前活塞均不处在注射筒(外套)的顶部,如果注射时误将活塞向前推进,可以造成两个后果:1)发生意外的自毁,使注射器报废;更为重要的是2)将注射筒内的空气经静脉注入到人体内,造成危险的气栓塞医疗事故。
在各种前期的ADS注射器产品中,有的根本没有限位器,有限位装置的则多为手动解锁式。根据本申请人的注射现场调查,护士们嫌使用前手动解锁麻烦,而且有时搞忘;企图重复使用或共用者不去主动解锁限位装置,照样可以重复使用或者共用。因此本申请人提出“自动解锁”的新概念,即操作者不需要另外增加一个动作或力量,按照传统的使用操作步骤就能自动解锁,使推注顺利进行。
本申请人此前曾设计出数种自动解锁式防震限位器,并已申请了实用新型专利。经过事后征求意见和实践,仍然发现有问题或不足之处。例如:有的限位器不能或者不便使用自动化生产线组装;有的自动解锁后限位片脱落,有可能掉进外科手术创口内引发医疗事故。
发明内容
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为了克服现有的限位装置不适应自动化生产线组装以及限位片脱落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三种可供选择的自动解锁连体限位齿(简称限位齿,下同)的设计方案,能够完全克服以上两大缺点。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1)第一个技术措施:在注射筒柄(外套卷边)一侧设置一个一次注塑成形式可折叠连体限位齿,并在横断面为十字形芯杆的一个侧壁适当位置上开一个匚形缺口。组装时将限位齿嵌入缺口内压紧固定。缺口近端的侧壁宽度小于缺口远端的侧壁宽度,以防止推注时近端侧壁重新锁住限位齿。抽液时芯杆缺口将限位齿揭起而自动解锁。
如果需要的话,在筒柄的限位齿内侧设置一个防复位条,防止限位齿因操作动作复位重新落入芯杆缺口内。
2)第二个技术措施:在注射筒柄一侧设插接式连体垂直旋转限位齿,由垂直旋转限位齿和基座通过插接连接。组装时将处于斜垂直位(约65°角)限位齿的基座通过基座底面的方形弹性插接柱插入筒柄一侧的方形插接口内连体。再将限位齿推入芯杆匚形缺口内压紧限位齿完成组装。芯杆的设计同第一个技术措施。抽液时芯杆缺口将限位齿揭起而自动解锁。
3)第三个技术措施:芯杆的设计同第一个技术措施并在筒柄一侧设插接连体式水平旋转限位齿,由限位齿和圆形弹性旋转定位轴组成。将处于倾斜位的限位齿插接在筒柄一侧连体。再将限位齿推入缺口内被定位柱定位并压紧固定完成组装。由于限位齿功能部底面呈≥45°角,抽液时芯杆缺口将限位齿水平旋而自动解锁。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和现有的各种限位装置相比,限位齿结构简单,能够借助抽液时芯杆的拉力自动解锁,通过宽带连体膜或者插接连体方式适合自动化生产线组装,操作方便,可以按传统的注射器操作程序操作而不需增加一个主动动作或推力,适合任何需要限位装置和任何容量的ADS注射器应用。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个实施例组装完成后纵剖面构造图。
图2是图1的I-I平面图。
图3是图1的组装前纵剖面构造图。
图4是第二个实施例限位齿的组装前纵剖面构造图。
图5是图4的I-I平面图。
图6a是图4的第一种插接定位纵剖面结构详图。
图6b是图6a的垂直张开弹性插接口纵剖面结构图。
图7a是图4的第二种插接臂斜面纵剖面构造图。
图7b是图7a的水平剖面结构图。
图8是第三个实施例限位齿的平面结构图。
图9是图8的纵剖面构造图。
图10是图8限位齿功能部纵剖面结构图。
图11是图8限位齿旋转轴定位棘水平剖面结构详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阎侗有,未经阎侗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7830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