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铝轧制油雾回收系统中的热交换机组有效
申请号: | 200720077543.9 | 申请日: | 2007-12-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49451Y | 公开(公告)日: | 2008-11-12 |
发明(设计)人: | 郭利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方久轧制油净化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8D9/00 | 分类号: | F28D9/00;F28B1/02 |
代理公司: | 上海伯瑞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何葆芳 |
地址: | 200030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轧制 回收 系统 中的 热交换 机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铝轧制油雾回收系统中的热交换机组,属于铝板、带、箔加工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现有铝轧制油雾回收系统中的热交换机组包括:来自吸收塔的常温混合油与来自解吸塔的高温吸收油换热的热交换器、冷却换热后吸收油的冷却器、加热换热后混合油的换热器以及为此换热器提供热源的电热锅炉。其中,对混合油的加热方式为间接加热,即先采用电导热油锅炉或电蒸汽锅炉加热导热油或水,然后将导热油或产生的蒸汽输送到板式换热器和混合油换热,来达到加热混合油的目的。这种加热方式需要单独建造锅炉房,板式换热器和锅炉房单独布设,造成管路传输路线长,热量损失大、布置分散,无法集中布设,不便于客户的检修和维护。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能节约能源、集中布设、便于维修、安装和管理的铝轧制油雾回收系统中的热交换机组。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铝轧制油雾回收系统中的热交换机组,包括板式换热器、板式冷凝器、电加热器、温度测量仪表、热交换机组混合油入口、热交换机组混合油出口、热交换机组吸收油入口、热交换机组吸收油出口、热交换机组冷却水入口、热交换机组冷却水出口以及相应的管道,其特征在于:所述板式换热器一侧通过管道与电加热器连接组成加热支路,其另一侧通过管道与板式冷凝器连接组成冷凝支路。
所述单体设备及管线均集中布置在一个公共底座上。
所述板式换热器与板式冷凝器安装在公共底座的同一侧,电加热器安装在公共底座的另一侧。
所述板式换热器安装在公共底座的右端,板式冷凝器安装在公共底座的左端。
所述热交换机组混合油入口、热交换机组混合油出口、热交换机组吸收油入口、热交换机组吸收油出口、热交换机组冷却水入口、热交换机组冷却水出口均布置在公共底座的同一侧。
在所述热交换机组混合油入口后、热交换机组混合油出口前、热交换机组吸收油入口后、热交换机组吸收油出口前、热交换机组冷却水出口前均设有温度测量仪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采用电加热器直接加热,缩短了加热管路的长度,提高了热效率,节约了能耗。
2)采用电加热器直接加热,省去了修建锅炉房及混合油与热源之间的换热器,减少了占地面积,降低了运行费用。
3)采用一体化设置,便于检修和维护。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铝轧制油雾回收系统中的热交换机组的平面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铝轧制油雾回收系统中的热交换机组的主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铝轧制油雾回收系统中的热交换机组的后视图。
图中:11、热交换机组混合油入口;12、板式换热器混合油入口温度测量仪表;13、板式换热器混合油入口;14、板式换热器;15、板式换热器混合油出口;16、热交换机组吸收油入口;17、板式换热器吸收油入口温度测量仪表;18、板式换热器吸收油入口;19、板式换热器吸收油出口;21、电加热器混合油入口;22、电加热器;23、电加热器混合油出口;24、电加热器混合油出口温度测量仪表;25、热交换机组混合油出口;30、板式冷凝器吸收油入口;31、板式冷凝器;32、板式冷凝器吸收油出口;33、板式冷凝器吸收油出口温度测量仪表;34、热交换机组吸收油出口;35、热交换机组冷却水入口;36、板式冷凝器冷却水入口;37、板式冷凝器冷却水出口;38、板式冷凝器冷却水温度测量仪表;39、热交换机组冷却水出口;41、公共底座;42、管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其目的仅在于更好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而非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铝轧制油雾回收系统中的热交换机组,包括板式换热器14、电加热器22、板式冷凝器31、热交换机组混合油入口11、热交换机组混合油出口25、热交换机组吸收油入口16、热交换机组吸收油出口34、热交换机组冷却水入口35、热交换机组冷却水出口39以及相应的管道42,板式换热器14一侧通过管道42与电加热器22连接组成加热支路,板式换热器14另一侧通过管道42与板式冷凝器31连接组成冷凝支路,在热交换机组混合油入口11后设有温度测量仪表12、热交换机组混合油出口25前设有温度测量仪表24、热交换机组吸收油入口16后设有温度测量仪表17、热交换机组吸收油出口34前设有温度测量仪表33、热交换机组冷却水出口39前设有温度测量仪表38。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方久轧制油净化技术有限公司,未经上海方久轧制油净化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7754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