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集中式生物好氧沉淀池有效
申请号: | 200720076411.4 | 申请日: | 2007-11-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09740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9-03 |
发明(设计)人: | 郑毓佩;许嘉炯;沈裘昌;郑国兴;雷挺;汤伟;张辰;张峰;汤剑青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 |
主分类号: | C02F3/12 | 分类号: | C02F3/12;C02F1/52 |
代理公司: | 上海世贸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李浩东;陈颖洁 |
地址: | 200092***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集中 生物 沉淀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生物作用沉淀池的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用于给水厂常规处理、污水厂处理和特种水处理中生物降解作用与混合絮凝沉淀作用结合的集中式生物好氧沉淀池。
背景技术:
国内外用于自来水厂常规处理、污水厂处理和特种水处理沉淀工艺的常规池型有平流沉淀池、机械搅拌澄清池和斜管沉淀池等。平流沉淀池的优点在于结构简单、耐冲击且易管理,但占地面积大,排泥水量多,尤其是北方低温低浊水处理效果差。面积较小的机械搅拌澄清池的缺点在于泥渣浓度一般通过沉降比控制,出水水质不易控制。斜管沉淀池则存在配水不均和无法大型化等限制。在目前原水水质中氨氮和有机物含量日趋提高并影响沉淀效果的情况下,需要发明一种新型沉淀池确保进出水配水均匀,具有较强的抗冲击负荷能力,进一步降低沉淀池的占地面积,并在充分发挥生物降解作用以及处理规模进一步放大等方面有较大改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集中式生物好氧沉淀池,它可以充分发挥生物降解有机物、氮和磷等指标,进一步降低池体占地面积,解决沉淀处理中的表面负荷率不高、出水不均匀等方面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集中式生物好氧沉淀池,它主要包括主池体,与主池体连通的进水管,设置在主池体底部的浓缩排泥区,位于主池体上部的配水堰及挡板系统,与该配水堰及挡板系统连通的塑料斜管区和不锈钢出水矩形槽,在主池体中央设置混合搅拌区,混合搅拌区内设有混合搅拌机,混合搅拌区两侧设有与混合搅拌区连通的提升搅拌区,提升搅拌区内设有提升搅拌机,进水管与混合搅拌区连通,浓缩排泥区设有刮泥机,其特征在于混合搅拌区还设有与浓缩排泥区连接的污泥提升机,主池体内设有与浓缩排泥区连接的污泥排放泵,主池体内还设有曝气管路。主池体内设有药剂投加点,主池体外部进水管也设有药剂投加点。主池体外部进水管上设置加预臭氧、高锰酸钾和混凝剂投加点,主池体中心设置粉末活性炭、硅藻土和PAM投加点。其中所述提升搅拌机和污泥提升机与变频电机连接;所述刮泥机底部带有污泥浓缩栅条。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升搅拌区设有粉末活性炭投加点、硅藻土投加点,混合搅拌区设有PAM投加点,混合搅拌区和提升搅拌区内设有曝气管路,曝气管路与曝气气源连通。
本实用新型通过紧凑的池体布置、相应的机械设备和多点药剂投加,实现各部高效处理的功能,高速混合搅拌机确保氧化剂、混凝剂和回流污泥与原水充分混合,设在池体中心带变频电机的提升搅拌机和附属筒体一起实现了原水与池体内部活性污泥的充分混合,在实际操作中可根据进水流量的变化灵活调节;池体中央的污泥提升机可直接将池体下部污泥浓缩区的浓缩污泥直接提升至上部混合搅拌区,实现完整的泥水体内循环;池体中央布置的曝气管路系统提供池体内污泥微生物充足溶解氧,强化生物作用。池体内设多道配水堰和挡板,使池体各部分布水更均匀,更易于矾花的形成,絮凝沉淀区的斜管和矩形槽确保出水水质;池体内外实现多种药剂多点投加,进一步强化物理絮凝作用。设于池体下部的慢速浓缩刮泥机使污泥集中到中心回流或排放,附设的搅拌栅条有助于底部污泥的浓缩。在池体内部还可设有污泥浓度计和泥位现场观测设施,与污泥提升机和污泥排放泵联合控制,实现污泥回流和污泥自动排放。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上层平面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下层平面示意图
图3为沿图1中的A-A线的剖面图
图4为沿图1中的B-B线的剖面图
图5为沿图1中的C-C线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描述。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集中式生物好氧沉淀池,如图1所示,该沉淀池主要包括设置在主池体2内的混合搅拌区13和提升搅拌区,其中混合搅拌区13内设有混合搅拌机3,污泥提升机7及该污泥提升机7附属的不锈钢筒体15,提升搅拌区内设有提升搅拌机4及附属的不锈钢筒体5,主池体2底部的浓缩排泥区11设置有浓缩刮泥机6,主池体内还设有曝气管路16,与浓缩排泥区11连接的污泥排放泵17,主池体2上部设有配水堰及挡板系统10,该配水堰及挡板系统10与塑料斜管区8和不锈钢出水矩形槽9连通,进水管12从池体外部直接接入主池体2中心的混合搅拌区13,管上设有预臭氧投加点18、高锰酸钾投加点19和混凝剂投加点20。池体内部提升搅拌区内设置活性炭投加点21、硅藻土投加点22,混合搅拌区13内设有PAM投加点14。它区别于现有技术之处在于:絮凝反应沉淀和污泥浓缩的主要设备混合搅拌机3、提升搅拌机4及其附属不锈钢筒体5、污泥提升机7及附属不锈钢筒体15、曝气管路16、污泥排放泵17、刮泥机6、塑料斜管区8和不锈钢出水矩形槽9均设于沉淀池1内,比其它常用沉淀池和澄清池结构更紧凑,布水更均匀,生物作用更强。提升搅拌机4和污泥提升机7由变频电机控制,可根据实际使用情况灵活调节,比其它常用沉淀池和澄清池更能确保出水水质。使用时,主池2外投加预臭氧18、高锰酸钾19和混凝剂20的原水由进水管12进入主池体2中央,与污泥提升机7的回流污泥在混合搅拌机3附近混合,并通过曝气管路16充氧后,经混合搅拌机3充分混合,再投加粉末活性炭21、硅藻土22和PAM14,经提升搅拌机4及其附属不锈钢筒体5提升与池内活性污泥充分混合,经配水和挡板系统10布配水后,通过斜管区8和出水矩形槽9后出水,池体下部污泥经刮泥机6推动和浓缩后积于沉淀池1底部的浓缩排泥区11,由污泥提升机7经不锈钢筒体15送入混合搅拌区13,多余污泥通过污泥排放泵17定期排放。其中混合搅拌机3、变频电机控制提升搅拌机4及其附属不锈钢筒体5、变频机控制的污泥提升机7及其附属不锈钢筒体15、曝气管路系统16、污泥排放泵17、预臭氧投加点18、高锰酸钾投加点19、混凝剂投加点20、活性炭投加点21、硅藻土投加点22、PAM投加点14、刮泥机6、塑料斜管区8、不锈钢出水矩形槽9及配水与挡板系统10技术属于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详细描述;曝气管路16的气源则与滤池反冲洗系统或其他曝气气源系统合建,以节约用地,在此不再详细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未经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7641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煤气发生炉灰盘滚动支承结构
- 下一篇:芦苇画艺术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