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红外夜视激光探照器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74360.1 | 申请日: | 2007-09-0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16713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9-17 |
发明(设计)人: | 束继祖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神猎光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1V29/00 | 分类号: | F21V29/00;F21V8/00;F21V5/04;F21V14/06;H01S3/00 |
代理公司: | 上海科琪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李琳 |
地址: | 200030上海市华***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红外 激光 探照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光学探照装置,具体指一种红外夜视探照器,特指一种红外夜视激光探照器。
背景技术
借助于光电成像器件实现夜视观察的一种技术称为夜视技术,夜视技术包括微光夜视和红外夜视两个方面。微光夜视技术又称像增强技术,是通过带有像增强管的夜视镜,对夜间光照明的微弱目标进行增强,以供观察的光电成像技术。红外夜视又分为:被动式与主动式。被动红外夜视技术是借助于背景或目标物体各部分之间自身发射的红外辐射光束的温度差或辐射差,来实现目标物体的观察的;而主动红外夜视技术则是通过红外源主动照射目标物体,然后利用目标物体反射的红外光束来实现对目标物体的观察的。主动红外夜视技术不受被观察物体自身辐射的红外光谱的制约,相对地提高了对目标物体捕获的信噪比,并可根据主动照射光源的光谱特性,配置一套较完善的图像捕获处理系统,以提高整个系统的性能。
主动红外夜视最初常采用卤素灯、能斯特灯等红外光源,这些光源体积大、功耗大、隐蔽性差,因而实用性差,难以推广,已被逐步淘汰。近年来市场上出现了很多以发光二极管(LED)作为光源的主动夜视探照设备,突破了体积大、功耗大的缺点,在技术上是个进步,但目前这类设备由于发光管的光能量较小,其作用距离较小,通常只有几十米,不能实现远程(2-3km)目标的观察监视。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实现远程(2-3km)目标物体的观察监视要求,提出一种红外夜视激光探照器,探照功率大,可实现在夜间对2-3km的远程目标物体的观察监视,且体积小、重量轻、实用性好。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红外夜视激光探照器,其特征是:用红外激光二极管(LD)作为主动红外夜视探照器光源,所述激光二极管选择工作波长为800-980nm。输出功率按所要照射的距离来确定。这种红外夜视激光探照器具备观察2-3km的远程目标物体的功能。
所述红外夜视激光探照器,主要包括一个以红外激光二极管(LD)为光源的光学系统及LD导热散热装置,所述光学系统包括:一由光纤和非球面透镜组组合成的光束压缩与光束整形单元,以校正输出光束的非轴对称性;一由负透镜组组成的光束扩束单元,以防止激光束在传递过程中聚焦而出现电离和产生弥散尘粒的烧蚀现象;一由镀膜透镜组组成的准直单元,使激光束形成一束准平行探照光束。
由于激光二极管的输出光束为非轴对称型,水平与垂直两个方向上的光的发散度相差4-6倍,而通常的光学镜片为轴对称型,为了获得较好的准直光束,最大限度地减少光能损失,必须对激光二极管输出的原始光束进行压缩和整形。
本实用新型的红外夜视激光探照器,采用红外激光二极管(LD)为光源,探照功率大,光束准直性好,可实现在夜间对2-3km的远程目标物体的观察,且体积小、重量轻、实用性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红外夜视激光探照器的原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A红外激光二极管,B光束压缩与整形单元,C扩束单元,D准直单元,LD激光二极管,1散热器,2激光二极管座,3接头,4套筒,5准直镜筒,6准直透镜组,7光束压缩与整形透镜组,8扩束透镜组,9支座。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参见图1。激光二极管产生的激光束经光束压缩和整形单元校正为准圆形的光束后,通过由负透镜组组成的扩束单元与准直单元后形成一束准平行光对目标物体进行探照。
现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参见图2,激光二极管LD通过一管座2固设于散热器1上,由于LD工作时产生较高的热量,必须通过散热器散发热量以确保LD的正常运行。光束压缩与整形单元7固定在所述管座2上的LD正前方;扩束透镜组8通过一接头3螺设于光束压缩和整形单元7的正前方,藉一套筒4将准直镜筒5螺接于接头3上;准直透镜组6设于准直镜筒5的前端。输出光束的发散度可由套筒(4)和准直镜筒(5)间的螺纹调节,以满足不同场合的探照要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神猎光机电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上海神猎光机电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7436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