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套管用隔离圈有效
申请号: | 200720073301.2 | 申请日: | 2007-08-0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68262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6-04 |
发明(设计)人: | 张涛;吴结仁 | 申请(专利权)人: | 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广谊塑胶制品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5D57/00 | 分类号: | B65D57/00 |
代理公司: | 上海东信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杨丹莉 |
地址: | 20190***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管用 隔离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油井管的包装技术,尤其涉及油井管套管用隔离圈。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用于石油开采的油套管是按照API标准生产制造的,油管和小规格套管通常使用捆扎的包装方式,对于大规格套管,由于捆扎钢带承载能力和吊运重量的限制,通常采用散装的形式。由于接箍端的外径和管身的外径不同,散装的套管在运输和吊装的过程中,接箍端易产生“翘头”现象,相邻两根套管管身之间会发生碰撞、摩擦等现象,导致套管表面质量被破坏,同时,由于接箍端的“翘头”,使得套管堆放处于非稳定状态,受到外力时,套管会产生晃动,为了保证套管表面质量,并且使套管堆放处于稳定状态,需要把套管隔离开来。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套管用隔离圈,它可以把运输过程中相邻的套管隔离开来,使其不接触,从而解决了在运输过程中散装套管之间由于相互碰撞而导致套管表面质量受到破坏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实现上述目的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套管用隔离圈,包括两个半圆环形圈体和连接件,使用时,将两个半圆环形隔离圈分别从套管两侧对称地包络套管表面,通过连接件紧固连接成一个完整的隔离圈。
优选地,所述两个半圆环形圈体的两端设有叠合圆环的凹陷部,各凹陷部上开有一孔。
优选地,所述凹陷部的对接面上设有相互啮合的齿形结构。连接时,两个半圆环形隔离圈的齿型结构相互啮合,以保证套管在运输过程中受拉力时隔离圈不会滑脱。
优选地,所述凹陷部上的孔形状为:一端为圆形孔,另一端为腰形孔。圆形孔可以通过固定在腰形孔的不同位置来调节隔离圈内径。
优选地,所述连接件可以是铁丝、螺栓或细绳。
优选地,所述半圆环形圈体,其内圆半径R1,外圆半径R3由以下公式得出:
Dmax为套管用隔离圈所套油管最大外径,Dmin为套管用隔离圈所套油管外径下公差,dmax为套管用隔离圈所套油管接箍端接箍外径最大值。由于套管外径和接箍外径是在一定的公差范围内的,采用此公式计算,主要考虑到保证隔离圈能适用于所有外径在公差范围内的套管和接箍。
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了以上技术方案,使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和积极效果。
1.隔离圈能够将在运输中相邻的两根套管隔离开来,使其在运输的过程中不产生接触,从而有效地保护了套管表面。
2.套管用隔离圈易于安装和拆卸,且安装后具有足够的夹紧力,在套管转动的过程中,隔离圈不会滑脱。
3.对于从103/4”~20”每一规格的套管都有一种对应规格的隔离圈,且隔离圈具有较高强度和刚性,在套管挤压过程中,不会产生变形。
附图说明:
图1为半圆环形圈体示意图。
图2为隔离圈的凹陷部对接面的齿型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3为圆形孔和腰形孔配合调节隔离圈内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以规格为103/4”的套管用隔离圈为实施例,结合附图进一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说明。
如图1、2、3所示,采用塑料作为隔离圈材料,制作两个半圆环形圈。1为凹陷部,2为腰形孔,3为圆形孔,4为凹陷部对接面上的齿形结构。
按照下列公式计算出内圆半径R1,连接半径R2,外圆半径R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广谊塑胶制品有限公司,未经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广谊塑胶制品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7330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垂直式探针界面板
- 下一篇:一种带过滤排气扇的浸锡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