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防倾倒支架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69108.1 | 申请日: | 2007-04-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32990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3-12 |
发明(设计)人: | 刘国琳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国琳 |
主分类号: | A47G23/02 | 分类号: | A47G23/02 |
代理公司: | 上海东方易知识产权事务所 | 代理人: | 欧阳俊立 |
地址: | 200070上海***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倾倒 支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器物支架,尤其涉及易倾倒器皿的稳定支架。
背景技术
置于桌上的器皿,如水杯、瓶子等易倾倒的器皿,它们经常会因为桌面的晃动或被人不小心碰到而倾倒,导致器皿中的开水倒出烫伤人或弄湿了文件等物品,给人们带来无谓的烦恼。针对器皿易倾倒的情况,需要有一种可以提高器皿稳定性的支架。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器皿易倾倒的情况,提供一种可以提高器皿稳定性的支架。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采用圈状体、筒状体和两端制有铰接孔的连杆组成,其特征是采用的圈状体包括一个上圈和一个下圈,上圈与下圈套在一个内衬外部;内衬的上部为筒状体,在内衬筒状体下部连有“U”字形的框状体;连杆由上连杆与下连杆两部分铰连组成,上圈与下圈制有至少三组铰接座通过至少三组连杆连接,上连杆上端和上圈铰接,下圈与下连杆铰接;上圈可相对于内衬上下滑动,下圈与内衬下部固定;上圈的内侧与内衬的外侧相对设有限止上圈滑动的嵌持扣,在下连杆基本呈水平状态时,上圈与内衬的嵌持扣对合,阻挡上圈滑动。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内衬的筒状体内放入易倾倒物体,如水杯、瓶子等易倾倒的器皿,内衬下部的框状体从底部兜住易倾倒物体,使易倾倒物体与内衬相对固定;上圈滑动至与内衬嵌持扣对合时,连杆向外张开,上、下连杆之间呈锐角,下连杆基本处于水平状态,连杆张开后,下连杆的最外端离中心点的距离加大,使易倾倒物体的稳定性得到了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分解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附图中表示的1为上圈,2为下圈,3为内衬,4为上连杆,5为下连杆,6为弹性片,7为内衬上嵌持扣,8为上圈嵌持扣,9为内衬下固定扣孔,10为下圈固定扣块,11为内衬压紧块,12为内衬的筒状体,13为内衬的“U”字形框状体。
本实用新型采用圈状体、筒状体和两端制有铰接孔的连杆组成,所述圈状体包括一个上圈1和一个下圈2,上圈1与下圈2套在一个内衬3外部;内衬3的上部是一个筒状体12,内衬筒状体12下部连有“U”字形的框状体13;内衬3下部的框状体也可采用筒状体;连杆由上连杆4与下连杆5两部分铰连组成,上圈1与下圈2至少有三组铰接座通过至少三组连杆连接;上圈1可相对于内衬3上下滑动,下圈2与内衬3下部固定,上圈1的内侧与内衬3的外侧相对设有限止上圈1滑动的嵌持扣,在下连杆5基本呈水平状态时,上圈1的嵌持扣8与内衬12上嵌持扣7对合,阻挡上圈1滑动,上连杆4上端和上圈1铰接,下圈2与下连杆5铰接。
本实用新型的内衬3穿过上圈1,内衬3下部有固定扣孔9与下圈2内侧的固定扣块10配合,使内衬3固定于下圈2上,上圈1和内衬3可相对上下滑动;在内衬3的筒状体12内可放入易倾倒物体,内衬3的“U”字形框状体13从底部兜住易倾倒物体,内衬3的内侧还可配设压紧块11从侧面压紧置于其中的易倾倒物体,使易倾倒物体与内衬3相对固定。本实用新型在非使用状态时,上连杆4和下连杆5基本在同一条直线上,此时上圈1的上圈嵌持扣8位于内衬3的内衬上嵌持扣7的上方;使用状态时,上圈1向下滑动,使上圈1的上圈嵌持扣8与内衬嵌持扣7对合,此时连杆向外张开,上、下连杆之间呈锐角,下连杆5基本处于水平状态,由于连杆张开后下连杆5的最外端离中心点的距离加大,使易倾倒物体的稳定性得到了提高。
为便于使用完毕后将张开的支架收起,本实用新型在内衬上嵌持扣7所在的位置做成弹性片6,弹性片6为内衬筒状体12的一个部分,弹性片6下部与内衬筒状体12相连,弹性片6上部两侧为切割内衬筒状体12的缝隙;支架收起时,向内压弹性片6,内衬上嵌持扣7与上圈嵌持扣8分离,上圈1可向上滑动,上下连杆被拉直。
本实用新型在上圈1的内侧至少有一个上圈嵌持扣8,上圈嵌持扣8可以是凸出于内侧表面的楔状凸块,也可以是凹入内侧表面或穿通上圈壁的孔;
内衬3的上部外侧至少有一个内衬上嵌持扣7,内衬上嵌持扣7可以是凸出于外侧表面的楔状凸块,也可以是凹入外侧表面或穿通内衬壁的孔;
上圈嵌持扣8和内衬上嵌持扣7至少有一个为楔状凸块,上圈嵌持扣8和内衬上嵌持扣7可以是块/块配合,也可以是块/孔配合;
内衬12的下部至少有一个下固定扣,其可以是凸出于U型框状体外侧的固定块也可以是凹入U型框状体或穿通U型框状体的固定孔;下圈2的内壁至少有一个固定扣,其可以是凸出于内壁上的固定块也可以是凹入内壁上或穿通下圈壁的固定孔;如内衬12的下部采用固定孔,则下圈2的内壁采用固定块与其配合;如内衬12的下部采用固定块,则下圈2采用固定孔与其配合;在非使用状态时,上、下连杆基本上在同一条直线上,此时上圈1与内衬12嵌持扣呈分离状态;处于使用状态时,上、下连杆之间呈锐角,下连杆基本上处于水平状态,此时上圈1与内衬12嵌持扣为扣合状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国琳,未经刘国琳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6910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子设备以及无线接入设备
- 下一篇:氰脲酸三烯丙酯的制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