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高温高压自然循环干熄焦余热锅炉的受热面的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68310.2 | 申请日: | 2007-03-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28770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2-27 |
发明(设计)人: | 李国俊;郁鸿凌;黄海苏;王润格;惠文博;杜艳艳;董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F24H1/40 | 分类号: | F24H1/40 |
代理公司: | 上海申汇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吴宝根 |
地址: | 200093***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高温 高压 自然 循环 干熄焦 余热 锅炉 受热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高温高压干熄焦余热锅炉受热面的结构。
技术背景
干熄焦技术是近十年来国外黑色冶金联合企业和炼焦企业迅速发展起来的最引人注目的节能与环保新型技术之一,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各国有关企业都竞相采用。干熄焦余热锅炉作为干熄焦装置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联系连接干熄焦系统各个子系统、回收系统余热、减轻干熄焦操作对环境污染等作用。干熄焦余热锅炉设计制造技术开发是提高锅炉效率和安全性亟待解决的课题。
目前国内干熄焦锅炉均未采用凝渣管技术,不能适应日益发展的干熄焦余热锅炉的要求。锅炉凝渣管束与水冷壁受热面管束管径相同,中压锅炉一般采用Φ60×3mm,高压锅炉采用Φ60×5mm的管子,其节距为(s1/d)=3~5,(s2/d)=3~5。
凝渣管束中烟速一般取4~5m/s或更高的流速,若烟速低于2.5~3m/s易在管壁上积灰。
在目前运行的干熄焦锅炉中由于考虑到干熄焦系统布置的原因,不布置凝渣管,因而造成二个不利因素,1)前墙水冷壁的吸热不足,容易引起水循环故障,2)二级过热器处的烟气温度过高,过热器的管束用材必须采用耐高温的合金钢,增加了锅炉的制造成本,运行不当会造成过热器管束爆管。上述二个状况都会严重影响锅炉安全性。
在干熄焦锅炉中采用凝渣管束,余热锅炉受热面布置更为合理,同时大大地提高锅炉的经济性与安全性。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高温高压自然循环干熄焦余热锅炉的受热面的结构,用于提高前墙水冷壁的吸热量,改善前墙水冷壁的水循环安全性,并且简化前墙水冷壁引出管进入汽包的管道结构,降低二级过热器进口处的烟气温度,保证过热器的运行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高温高压自然循环干熄焦余热锅炉的受热面的结构,包括前墙水冷壁的管束,其特点是:
前墙水冷壁的管束在锅炉进口处拉稀形成凝渣管,并引出到锅炉顶棚,用于提高前墙水冷壁的吸热量和前墙水冷壁水循环的安全性。
余热锅炉进口燃烬室内的凝渣管由金属喷涂防磨管制成。
本实用新型在干熄焦余热锅炉中采用了凝渣管后,一是提高了前墙水冷壁的吸热量,提高了前墙水冷壁的水循环安全性,二是简化了前墙水冷壁引出管进入汽包的管道结构,三是降低了二级过热器进口处的烟气温度,保证了过热器的运行安全性。由于采用高温高压自然循环干熄焦余热锅炉的凝渣管结构设计,并对其进行热力计算和水动力计算,所采用的凝渣管结构解决了高温高压自然循环干熄焦余热锅炉在低热负荷下后烟道的水冷壁水循环安全性问题和提高了二级过热器运行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高温高压自然循环干熄焦余热锅炉凝渣管布置图;
图2是图1中凝渣管A向视图;
图3是图2中沿B-B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高温高压自然循环干熄焦余热锅炉的受热面的结构,由前墙水冷壁的管束在锅炉进口处拉稀形成凝渣管1,并引出到锅炉顶棚,用于提高前墙水冷壁的吸热量和前墙水冷壁水循环的安全性。余热锅炉进口燃烬室内的凝渣管1由金属喷涂防磨管制成。
如图2,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凝渣管1呈错列布置,一般排数不大于5排,纵向、横向相对节距(s1/d,s2/d)较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理工大学,未经上海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6831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物料运输车罐体中间隔板
- 下一篇:电力变压器防盗报警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