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七孔笛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66169.2 | 申请日: | 2007-01-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11613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1-23 |
发明(设计)人: | 刘正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师范大学 |
主分类号: | G10D7/02 | 分类号: | G10D7/02 |
代理公司: | 上海伯瑞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吴泽群 |
地址: | 200234***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七孔笛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吹奏乐器,具体地说是一种开有七个指孔的新型竹笛——七孔笛。
背景技术
传统的“六孔笛”(本说明书所述“六孔”、“七孔”等均为指孔)以其独特的魅力在当今普遍地流行着,成为中国民族民间乐器中最为质朴的经典之器。中国传统竹笛的这种“六孔”之制,实际上已流传了千百年,几乎一直保持不变(只是近现代由匀孔易为非匀孔)。自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始,就有不少人对这一管乐器进行过加孔、加键,增长、缩短等各种各样的改革试验,但都无法取代传统的六孔之制。
迄今为止,对传统六孔笛进行加孔改制的见有各种样式,诸如“十孔笛”、“九孔笛”、“八孔笛”和“七孔笛”等。其中所见“七孔笛”的主要形制有两种:一是在传统六孔的上把第六音孔的上方背面增设一个附加音孔(用上把的大拇指按),以方便筒音的滑音及宫调的翻奏(参见附图1,图中36为第六音孔,51为附加音孔);二是在传统六孔下把的第一音孔与第二音孔之间增设一个附加音孔,以方便半音和转调的演奏,多见于大低音笛(参见附图2,图中31为第一音孔,32为第二音孔,52为附加音孔)。上述所有这些改制(包括十孔笛、九孔笛等)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并不改变六孔笛的笛尾开设基音孔和助音孔的结构特征(筒音与第一音孔一直保持着大二度的音程关系),也不能拓宽传统六孔笛的实际演奏音域,只是为某些转调或指法带来了些许方便,对传统六孔笛的结构和演奏性能并没有本质上的突破,意义不大;此外,由于附加音孔的增设,对传统指法影响较大,得不偿失,从而不能取代或动摇普遍流传的传统六孔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在保留现有六孔竹笛演奏技法的基础上,具有更宽音域的七孔笛,其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施。
一种七孔笛,是基于现有六孔笛的改制,其具体形制是:首先废除传统六孔笛笛尾的全部四个基音孔和助音孔,使管体的长度即为管内空气柱震动的实际长度,再在管尾与下把第一音孔之间开设附加侧孔一个,起用六孔竹笛演奏中长期闲置的小指来按闭。所开的附加侧孔位置约位于管尾距第一音孔的三分之二处。
本实用新型所述七孔笛是在完全继承和保留传统竹笛的“六孔”结构形制和演奏指法的基础上,通过下把附加一个侧孔以取代原有的基音孔和助音孔的办法,使传统竹笛的音域得以向下扩展一个小三度(可以多出两三个音)、向上扩展一个大二度(对于梆笛,这种扩展会更加明显),总共扩展音域达到一个纯四度,实现了中国竹笛在结构形制及演奏音域上千百年来的重要突破。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一详细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一种七孔笛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现有技术中另一种七孔笛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七孔笛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吹孔 2、膜孔 3、音孔(指孔)
31、第一音孔 32、第二音孔 36、第六音孔 4、附加侧孔
51、附加音孔 52、附加音孔 6、助音孔 7、基音孔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七孔笛”的结构形制,以D调的曲笛为例,其笛尾的制式是:附加侧孔4与原六个音孔(指孔)3中的第一音孔31的孔距约为4.3厘米(音程关系为大二度),管底口与附加侧孔4的距离约为8.2厘米(音程关系为小三度),该附加侧孔4大致位于管尾距离第一音孔31的三分之二处,发音为基本调的“徵”(sol)声(取代原筒音),新管体的筒音向下扩展为“角”(mi)声,其余上部结构均同传统六孔笛。该附加侧孔4的设置角度或高度以小指能够自然把持为宜。
本实用新型所述“七孔笛”通过附加侧孔(小指孔)和笛尾结构的改制(废除四个基音孔和助音孔),在传统竹笛的六孔下把管身的偏侧面开设附加音孔一个(小指按孔),管身的长度为管内空气柱震动的实际长度,也即管长决定基音的高度(无基音孔和助音孔),使传统六孔竹笛在完全保留原有演奏技法的基础上,其音域得以向下扩展一个小三度音程、向上扩展一个大二度音程,总共扩展一个纯四度,使传统竹笛的音域达到了近三个八度。以第三孔为“F”调的梆笛为例:其最低音为“小一字组”的a,而最高音则达到了“小字四组”的g,比传统六孔竹笛的音域整整拓宽了一个纯四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师范大学,未经上海师范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6616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