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茶盘的改良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61914.4 | 申请日: | 2007-12-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23655Y | 公开(公告)日: | 2008-10-01 |
发明(设计)人: | 陈梓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梓平 |
主分类号: | A47G23/06 | 分类号: | A47G23/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5041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茶盘 改良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泡茶器具领域,具体来说是一种茶盘的改良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所公开的茶盘的盘面有平面状、栅格状、漏孔筛状等,这些盘面由于在使用时杯具与盘面的接触面相对较大,杯具的底部残液不利于排出而醮附在杯底,一旦取移杯具时残液便易滴落而粘污物品,给饮用者带来不便,确有加心改进的必要。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要公开一种茶盘的改良结构,具有浸润吸附杯具底部残液的功能,解决杯具在取移或提携时残液滴落的缺陷。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茶盘的改良结构,包括一与储液池相通的排液沟,一杯托台,其特征在于所述杯托台上设有与排液沟相通的导流沟。
所述导流沟的宽度为2-5毫米,优选方案是宽度为2.5毫米。
所述导流沟呈直线形分布。
所述导流沟的沟底于排液方向上呈中部高两端低的结构。
与现有技术相比,通过设置导流沟,利用水自然张力所形成的浸润吸附现象,一方面,杯具底部的残液一旦触及导流沟便会被吸附到沟槽中,然后经排液沟排放到储液池中,这样在使用杯具时就能避免杯底残液滴落而粘污衣物或其它物品,简便实用。另一方面,当冲茶完毕时为了杯具的卫生一般都是将杯具例置,以让杯具内的余液流出,通过吸附后能使杯口不再有滞留水液,有效地杜绝细菌的滋生,更清洁卫生。还有,导流沟的沟底于排液方向上设置成呈中部高两端低的结构,更方便水液的排放。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导流沟的局剖放大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另一种实施例中导流沟的局剖放大图;
图4是图3所示导流沟沿排液方向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和2所示,一种茶盘的改良结构,包括一与储液池相通的排液沟1,一杯托台2,所述杯托台2上设有与排液沟1相通的导流沟3。导流沟3的宽度为2-5毫米,最好是宽度为2.5毫米。显然为了达到更理想的使用效果,该导流沟3呈直线形设置。这样,一是可利用水自然张力而形成浸润吸附,使用时杯具底部的残液一旦触及导流沟3便会被吸附到沟槽中,这样在使用杯具时就能避免杯底残液滴落而粘污衣物或其它物品,简便实用。二是有利于缩短导流沟3的排液长度,更方便将水液从导流沟3中将排放到排液沟1,然后再排放到储液池中。
图3和4所示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实施例,其中将所述导流沟3的沟底于排液方向上设置成中部高两端低的结构。这样,水液受重力的影响而更容易顺着坡面向下排流,更及时地将导流沟3中的水液排出,确保排放顺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梓平,未经陈梓平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6191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