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水冷型冷冻定型机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61410.2 | 申请日: | 2007-12-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53594Y | 公开(公告)日: | 2008-11-26 |
发明(设计)人: | 蔡贤能 | 申请(专利权)人: | 蔡贤能 |
主分类号: | A43D11/00 | 分类号: | A43D11/00;B29D31/50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新华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彭长久 |
地址: | 523960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水冷 冷冻 定型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制冷鞋机领域技术,尤其是指一种水冷型冷冻定型机。
背景技术
传统之制造及加工鞋子的程序为:鞋面先放入熔胶衬,经由后踵冷热定型机快速定型,鞋面放入后踵定型鞋机施以热模定型,使鞋面加温让热熔胶衬软化,鞋面与内里结合,再配合后踵冷却定型机在短时间内使鞋面的后踵定型。上述现有技术的冷却定型时效甚短,定型的效果并不好,尤其是热定型的下一程序接着就是冷定型的程序,其过程相当短,造成鞋半成品因冷定型不足而容易变形。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之缺陷,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定型效果更好的水冷型冷冻定型机。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之技术方案:
一种水冷型冷冻定型机,包括
一机台,该机台由长方体状的主机架和设于主机架两端的前、后工作台组成,主机架下部为中空结构,中部具有一长条梯形通道,上部左、右两侧分别设有一容置空间,该容置空间与梯形通道之间由一排通风孔连通;
一用于运输鞋子并具有通风效果的输送装置,其设于前述梯形通道底面位置;
一用于带动该输送装置运转的传动装置,该传动装置设于后工作台的空腔内;
一可产生冷气的蒸发器(冷排),该蒸发器(冷排)设于输送装置下方左、右两侧;
一可促使前述蒸发器(冷排)产生冷气的制冷压缩机,该制冷压缩机设于主机架底部;
多个可将蒸发器(冷排)的冷气通过前述通风孔吹至输送装置上的循环风机,该循环风机固装于前述容置空间内;
一集尘装置,该集尘装置安装于左、右两侧的蒸发器(冷排)之间,并位于前述输送装置下方;
一用于收集蒸发器(冷排)工作时产生之水份的废水收集及警报装置,其设于前工作台内。
所述主机架上部外围设有防止冷气外泄的保温层。
所述梯形通道的进出口处各安装有挡风风帘。
所述输送装置包括一具有通风效果的不锈钢网带、一用于支撑网带的支撑网架及多个用于防止网带运转时跑边的滚动轴承,该滚动轴承都固定于支撑网架上,并位于网带两侧位置。
所述前、后工作台的两侧均安装有玻璃透明门盖。
所述传动装置为无极调速装置。
所述集尘装置由多个小集尘网板连接组成。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还包括一用于防止鞋子掉出工作台的光电感应装置,该光电感应装置设于后工作台上,并位于梯形通道出口处。该光电感应装置外具有一保护光电感应装置不致损伤的不锈钢护罩。
以及,本实用新型还外置有一用于降低车间工作环境温度的冷却水塔。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在于,需要冷冻的鞋子被置于输送装置上,被送入机台的梯形通道内,机台下部的制冷压缩机促使输送装置下方的蒸发器(冷排)产生冷气,位于梯形通道两侧的循环风机将蒸发器(冷排)的冷气由通风孔吹至输送装置上,该冷风直接作用于置于输送装置上的鞋子,使鞋子达到理想的定型效果。同时,所有循环风均需经过输送装置下方的集尘装置,起到收集杂物,有效保护蒸发器(冷排)清洁的功效。以及,机台上部外围的保温层有效防止机台内的冷气外泄,梯形通道进出口处的挡风风帘进一步防止鞋子进出时,冷气从梯形通道进出口流出。梯形通道出口处的光电感应装置,可防止鞋子掉出工作台。另外,结合前工作台内的废水收集及警报装置。藉此,实现一种定型效果更好的水冷型冷冻定型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组装立体示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局部分解示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光电感应装置放大示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局部分解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输送装置的局部组装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输送装置的局部分解图;
图7为图6中M位置处的局部放大示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剖视图。
附图标识说明:
10、机台 11、主机架 12、前工作台
13、后工作台 121(131)、玻璃透明门盖
14、梯形通道 15、容置空间 16、上盖
17、通风孔 18、保温层 19、挡风风帘
21、输送装置 211、网带 212、支撑网架
213、滚动轴承 22、传动装置 31、制冷压缩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蔡贤能,未经蔡贤能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6141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