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器件及PCB板有效
申请号: | 200720061154.7 | 申请日: | 2007-12-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30594Y | 公开(公告)日: | 2008-10-08 |
发明(设计)人: | 李展鹏;萧应满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F27/40 | 分类号: | H01F27/40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郝传鑫;熊贤卿 |
地址: | 518129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器件 pcb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通信电路应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器件及PCB板。
背景技术
现有的非对称数字用户环路(Asymmetrical Digital Subscriber Loop,ADSL)用户板或超高速数字用户线路(very high speed DSL,VDSL)用户板上集成了很多电路元器件,如变压器和电容等。但是这些用户板上的印制电路板(PrintedCircuit Board,PCB)面板上涉及到了很多的元器件的连接和布局,需要占用PCB面板上的一定空间和面积,如变压器和电容的连接之间在PCB面板上连通时,直接通过PCB面板上的线路将变压器和电容连接起来,在PCB面板设计的时候,需要对变压器和电容预留相应的位置和面积。而如今电路设计者越来越关注于电路的集成或缩小PCB面板面积等,这种元器件的布局影响了PCB电路的布局和集成。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变压器堆叠电容型器件和PCB板,通过使用变压器堆叠电容器件,增加器件集成度,减少器件占用PCB板的空间。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变压器堆叠电容型器件,包括变压器和电容器,所述电容器的管脚与所述变压器的管脚连接,且所述电容器附着在变压器上,形成一个独立的器件。
相应的,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PCB板,包括变压器和电容器,所述电容器的管脚与所述变压器的管脚连接,且所述电容器附着在变压器上,形成一个独立的器件,该器件集成在PCB面板中相应的位置上。
通过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变压器堆叠电容型器件,在PCB面板上设计电路时,可以减少电容器的预留面积,减少了器件对PCB面板的占用,而通过集成的变压器堆叠电容型器件,免去了在PCB板上固定电容的操作过程。通过变压器堆叠电容型器件的使用,提高了PCB板上的电子元器件的集成度,节约了PCB面板的使用面积。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变压器堆叠电容型器件安装前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变压器堆叠电容型器件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变压器堆叠电容型器件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PCB板中固定图2变压器堆叠电容性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PCB板中固定图3变压器堆叠电容性器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变压器堆叠电容型器件和PCB板,通过使用变压器堆叠电容器件,增加器件集成度,减少器件占用PCB板的空间。
以下结合图1至图5来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发明内容。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变压器堆叠电容型器件安装前分解结构示意图,该变压器堆叠电容型器件包括电容器10和变压器20,电容器10上设有与变压器20相连的管脚11和管脚12,变压器10上设有八个管脚,图1中示出了管脚12、管脚22、管脚23、管脚24和管脚25,其中管脚22和管脚23与电容器10的管脚进行连接,实现电容器10与变压器20之间的电流流通。
在固定电容器10和变压器20之前,需要确定电容器10的管脚11和管脚12与变压器上所应相连管脚,如管脚22和管脚23。在确定好管脚的连接关系之后,电容器10中的两只管脚与变压器20中的管脚22和管脚23进行焊接,也可以采用熔合的方式将电容器10中的两只管脚与变压器102中的管脚22和管脚23连接在一起,也可以采用其他的方式使电容器10与变压器102的管脚连接在一起。采用这种方式,就不需要在PCB面板上另外预留位置和面积,并设计变压器和电容之间的连接布线。
在进行完电容器10和变压器20的管脚焊接之后,可以将电容器10固定在变压器20的上方,如图2中所示的变压器堆叠电容器型器件结构示意图,如变压器20在PCB面板上的预留位置足够大,不会影响到相邻的电子元器件的布局,可以将电容器10固定在变压器20的侧面,如图3中所示的变压器堆叠电容器型器件另一结构示意图。电容器也可以根据需要固定在变压器的其它位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6115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