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可提高LED散热效果的散热板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58324.6 | 申请日: | 2007-10-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93430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7-30 |
发明(设计)人: | 蔡建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蔡建平 |
主分类号: | F21V29/00 | 分类号: | F21V29/00;H01L23/367;F21Y101/02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刘孟斌 |
地址: | 528300广东省佛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提高 led 散热 效果 板结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散热板,尤其是一种可提高LED散热效果的散热板结构。
背景技术
LED具有高效节能,寿命长的优点,近年来被广泛应用在照明用途上;例如:路灯和台灯等。但是,LED的散热要求很高,散热不良将会直接缩短LED的使用寿命甚至报废;再者,散热不良也会很大程度上影响LED的效率,尤其是大功率的LED,其发热量大,对温度要求也很高,对散热的要求就更高;故此,大功率LED通常需要配合体积很大的散热器,这样一来直接影响到LED灯的体积会很大,重量也很重,成本也相应提高,从而影响到LED的应用。
例如:LED作为光源应用在路灯上,其存在以下不足之处:LED在高温下使用,其使用寿命和性能会迅速下降,故一直未能大面积应用;再者,户外路灯使用环境非常恶劣,夏天温度极高,而现有的普通LED路灯通常直接利用灯壳与LED发热部位连接散热,受壳体结构影响,其散热效果不佳,LED容易老化,甚至损坏。
又如:LED作为光源应用在台灯,其同样存在散热效果差的缺陷,容易老化,甚至直接损坏LED。
终上所述,如何能使LED工作时所产生的热量,能够有效地被散走,一直是业界难以解决的技术难颗。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合理,可提高LED散热效果的同时,能减轻散热体的重量,从而降低散热成本的散热板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可提高LED散热效果的散热板结构,包括装设在LED模块上方的散热板本体,所述散热板本体上开有数个以间隔距离设置的散热通孔。该结构的散热板利用热气上升原理,通过在其本体上开设的数个散热通孔,使热气通过较高处的散热板上的复数个散热通孔排出,增加热气与散热板的接触面积,有效地提高LED散热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解决:
作为散热通孔的进一步技术改进措施,所述散热通孔可以是呈圆形、矩形、锥形或其它形状。
为进一步提高散热通孔的散热效果,在所述散热通孔的内壁设有凹部和凸部,以增加散热通孔内壁的散热面积。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的散热板,利用热气上升原理,通过在其本体上开设的数个散热通孔,使热气通过设置在较高处的散热板上的复数个散热通孔排出,增加热气与散热板的接触面积,有效地提高LED散热效果;
为此,本申请人作了两项实验,以进一步体现采用本结构的散热板,可有效地提高散热效果:以一块200毫米×45毫米×10毫米的金属板为例,其原表面积(六面)为22900平方毫米;实验一,在该金属板上开散热通孔孔径为1毫米,孔距为1.5毫米,则该金属板上可开133×29个上述规格的孔,表面积增大为138012平方毫米,为原来的6倍;实验二,在该金属板上开散热通孔孔径为0.51毫米,孔距为0.75毫米,则该金属板上可开266×29个上述规格的孔,表面积增大为263257平方毫米,为原来的11.5倍;如此类推,孔径越小,同一单位金属板上开设的孔越多,表面积增加越多,散热效果就越佳。
2)、本结构的散热板,简单地在散热本体上开设复数个散热通孔,即可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以解决LED发热的问题,使LED可以被广泛应用在照明用途上,其结构简单、合理。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散热板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A-A向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一种可提高LED散热效果的散热板结构,包括装设在LED模块上方的散热板本体1,所述散热板本体1上开有数个以间隔距离设置的散热通孔2。如图2所示,所述散热通孔2呈圆形;当然,散热通孔的形状可以根据设计需要,设置成矩形、锥形或其它形状,同样能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
为进一步提高散热通孔的散热效果,以增加散热通孔内壁的散热面积,可在上述散热通孔2的内壁设有凹部301和凸部30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蔡建平,未经蔡建平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5832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