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柴炉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58265.2 | 申请日: | 2007-10-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29751Y | 公开(公告)日: | 2008-10-08 |
发明(设计)人: | 梁丽冰 | 申请(专利权)人: | 梁丽冰 |
主分类号: | F24B1/18 | 分类号: | F24B1/18;F24B1/193 |
代理公司: | 江门嘉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蒋康铭 |
地址: | 528322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炉具,特别是一种柴炉。
背景技术
目前在农村,仍有大部分地区主要是以柴禾或农作物秸秆作为燃料,此类燃料必须放置在专用的炉具内燃烧,现有的一种台式柴炉,包括炉体,炉体出火口处设有炉架,炉体内腔分为加料区和燃烧区,加料区设置有推柴板,使用时需要的将加料区的燃料推往燃烧区,这样就需要反复的推拉推柴板,现有的柴炉操作推柴板时均不太方便;另外,燃料燃烧时经常会出现火焰从加料口冒出或很多烟尘从加料口冒出的现象,使燃料燃烧不够充分,而且燃料的利用率较低,而且从加料口冒出的烟尘会烁伤人的毛发或熏痛眼睛,甚至从加料口冒出的火焰会点燃炉具周围的燃料而引起火灾,从而难以符合人们的使用要求。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方便操作推柴板的柴炉。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柴炉,包括炉体,炉体出火口处设有炉架,炉体内腔分为加料区和燃烧区,出火口位于燃烧区的上面,加料区内设置有推柴板,加料区侧的炉壁上设有加料门,所述加料门上设置有与推柴板固定的推柴手柄,所述加料门上设置有支架,推柴手柄上套装有弹簧和拨柄,弹簧分别顶压在加料门和拨柄上,拨柄紧压在支架上,所述支架上设置有支柱,支柱上绞接有拨杆,拨杆穿接在推柴手柄上,推柴手柄上套装压力弹簧分别顶压在支架和拨杆上;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炉体加料门与炉体之间设有密封垫圈;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炉体和加料门上分别设有锁扣和挂钩,锁扣与挂钩位置对应。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产品由于加完燃料后,经一段时间燃料会消耗,必须将燃料向前推进一些,为保证燃烧继续进行而又避免每次都打开加料门,此时只须拨动拨柄,使得推柴板向前推动一定距离,当推柴板将燃料推到加料区的最底端时,只许按动拨杆,使得拨杆的穿接孔不再压紧在推柴手柄上,拉动推柴手柄就能将加料门拉回加料区的最前端,本设计使得燃料可以一直在燃烧区内燃烧,并不断推进推柴手柄,直到加入的燃料将尽时才打开加料门,往其中添加燃料,使用相当方便。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2,一种柴炉,包括炉体1,炉体1出火口处设有炉架2,炉体1内腔分为加料区11和燃烧区12,出火口位于燃烧区12的上面,加料区11内设置有推柴板3,加料区11侧的炉壁上设有加料门4,所述加料门4上设置有与推柴板3固定的推柴手柄5,所述加料门4上设置有支架6,推柴手柄5上套装有弹簧71和拨柄7,弹簧71分别顶压在加料门4和拨柄7上,拨柄7紧压在支架6上,所述支架6上设置有支柱61,支柱61上绞接有拨杆8,拨杆8穿接在推柴手柄5上,推柴手柄5上套装压力弹簧81分别顶压在支架6和拨杆8上。
加料门4可以将燃烧区12内燃料燃烧时从加料口回流的火焰挡在燃烧区12内,被挡住的火焰可以被利用来给出火口的物体加热,提高燃料的利用率,同时亦可防止火焰或烟尘从加料口流出后带来各种不必要的麻烦或危险。
所述炉体加料门4与炉体1之间设有密封垫圈9,所述的密封垫圈9可以安装在炉体1加料口处或加料门4与加料口对应的位置上,所述的密封垫圈9为耐高温材料制作的弹性体。
本产品由于加完燃料后,经一段时间燃料会消耗,必须将燃料向前推进一些,为保证燃烧继续进行而又避免每次都打开加料门4,此时只须拨动拨柄7,拨柄7压缩弹簧71并通过拨柄7上的穿接孔压紧在推柴手柄5,从而使得推柴板3向前推动一定距离,完毕后,弹簧71将拨柄7推回原位,当推柴板3将燃料推到加料区11的最底端时,只许按动拨杆8压缩压力弹簧81,使得拨杆8的穿接孔不再压紧在推柴手柄5上,拉动推柴手柄5就能将加料门4拉回加料区11的最前端,本设计使得燃料可以一直在燃烧区12内燃烧,并不断推进推柴手柄5,直到加入的燃料将尽时才打开加料门4,往其中添加燃料,使用相当方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梁丽冰,未经梁丽冰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5826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