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自固定式吸氧管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56647.1 | 申请日: | 2007-09-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73485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6-18 |
发明(设计)人: | 迟德彪;蔡晶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方医科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M15/08 | 分类号: | A61M15/08;A61M16/00;A61M39/00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天河庐阳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胡济元 |
地址: | 510515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固定 吸氧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插入鼻腔内的呼吸器具,具体涉及吸氧管。
背景技术
临床上常用的吸氧管有双头和单头的2种。前者适用于轻度缺氧者,使用时将吸氧管的两个管头插入鼻孔,横管绕过脸部在头后侧汇合成一管接氧气管。这种管的缺点是容易脱落、固定不方便,且横跨鼻唇沟的管容易阻碍患者正常呼吸。后者适用于重度缺氧者,使用时将管插入鼻孔,外面用胶布固定。管子置于鼻孔中,会有较重的异物感或痒感,外贴胶布既不美观,也不舒适,还有可能引发某些患者的过敏现象,同时大大增加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
国家知识产权局1991年10月2日公开了一项实用新型专利“鼻钩式吸氧管”(申请号91208182.1),该吸氧管分为两种:一种是单孔式,其结构呈鱼钩状,由管头部、降部、弯部、升部、外弯部、鼻上管、接口部组成,本身有弹性,利用管头部与外弯部之间的距离稍比人体鼻翼边缘小,使管头卡入鼻腔;另一种是双孔式,其结构呈u状,由左头部、右头部、三管汇合部、鼻上管、接口管组成,利用距离稍比人体鼻柱边缘小的两头部卡入鼻腔进行固定。这种吸氧管虽然解决了目前所用吸氧管容易脱落,需要用胶布固定的缺点,但是该吸氧管仅靠头部与外管部或两头部来卡住鼻边缘,其头部出口端是管状口,不但固定的效果不理想,还会给病人带来严重的不适感。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固定式吸氧管。
本实用新型实现上述目的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自固定式吸氧管,该吸氧管由第一管头部、汇合部和延伸部构成一U型结构,其中延伸部稍向第一管头部弯曲,然后向外延伸一挂耳弯部,其特征在于第一管头部的头部的管壁向外扩张形成一圆滑的泡状凸起;延伸部上与泡状凸起等高处的管壁也向外扩张形成一圆滑的泡状凸起,该泡状凸起的顶上布有与管内孔相通的小孔。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自固定式吸氧管还可以在汇合部向外延伸一与汇合部(2)相通的第二管头部,并稍向第一管头部弯曲,与所述的U型结构共同构成ω型结构;其中第二管头部的头部的管壁同样向外扩张形成一圆滑的泡状凸起,其顶上布有与管内相通的小孔。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自固定式吸氧管,其中挂耳弯部是波纹状管,可以调节吸氧管的方向、长度和角度,以适用于不同体位、不同脸型患者的需要。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自固定式吸氧管,所述的泡状凸起的大小为正常人鼻孔的1/3~1/2,有利于患者在吸氧的同时呼吸新鲜空气。
正常人的外鼻位于面部中央,下端隆起,凸向前方,称为鼻尖;鼻尖的下方为鼻小柱。鼻小柱为鼻中隔前下部的游离缘,亦称为鼻中隔的可动部分。鼻小柱和两侧的鼻翼围成两个鼻孔。鼻小柱与鼻中隔软骨之间略凹向中线,比较薄。本实用新型头部呈圆滑泡状凸起,约为正常人鼻孔的1/3-1/2大小,利于患者在吸氧的同时呼吸新鲜空气,几乎没有异物感。所述泡状凸起的顶上布有小孔,利于通气,不容易被鼻腔分泌物堵塞。第一管头部和延伸部构成的U型结构的两开口端均有圆滑泡状凸起,其封闭侧内径比鼻翼稍大,以减轻管对人体的压迫感;开口侧内径比鼻翼稍小,可两泡状凸起稳稳的夹持固定在鼻腔内,无须借助外物固定;延伸部在与管头部等高处所设的泡状凸起正好可以钩挂于鼻翼的凹窝处也起到固定作用;延伸部沿脸部走向耳后,挂耳弯部挂于耳朵上,既起进一步固定作用,也减轻鼻子的负重。挂耳弯部为波纹状管还可以调节吸氧管的方向、长度和角度,以适用于不同体位、不同脸型患者的需要。
本发明所述的自固定式吸氧管还可以是双孔式的,即有两个管头部同时供两个鼻孔吸氧。使用时稍稍撑开两头,以便顺利通过鼻小柱,然后利用吸氧管材质本身的弹性恢复原状,吸氧管就能固定在鼻小柱与鼻中隔软骨之间的凹陷处,不用力拉扯,吸氧管不会自行脱出。
在制作本实用新型时,考虑不同年龄的患者需要,可以制作大、中、小3种不同的型号。
附图说明
图1为自固定式吸氧管双孔管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自固定式吸氧管双孔管的使用状态图;
图3为自固定式吸氧管单孔管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自固定式吸氧管单孔管的使用状态图。
具体实施方式
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方医科大学,未经南方医科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5664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混凝土蜗壳海水循环泵
- 下一篇:一种水、陆、冰三栖游乐车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