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自卸吊链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50672.9 | 申请日: | 2007-04-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46883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4-16 |
发明(设计)人: | 吴克俭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国宏 |
主分类号: | B66C1/12 | 分类号: | B66C1/12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华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李卫东 |
地址: | 313100浙江省长兴***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卸吊链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起重用的设备,具体说是一种自卸吊链。
背景技术
一般起重是将单件或若干件被吊物品放置于吊带上面后由吊机或叉车等起重机械移至所需位置后落吊。除集装箱或专用箱外,现有起重一般使用吊链(一般由金属材料制成)、吊带(一般由非金属材料如尼龙制成)或吊网(又称关绳,通常由非金属材料如尼龙制成)。落吊后常需作二次搬运,即将被吊物品从吊链,吊带或吊网中用人工或机械搬到所需位置才能取出吊链、吊带或吊网以重复使用。例如,目前通常起吊袋装的粮食、饲料、水泥、化肥、农药及化工、建材等物品时,一般是将若干袋置于吊链、吊带或吊网中之上(中),再由吊机或叉车送至所需位置后落吊再将袋装物品由人工搬移,才能取出吊链、吊带或吊网以重复使用。吊链、吊带或者吊网因被吊物品压住,不能直接抽出达到自卸,即使强行抽出也会损坏被吊物品或被吊物品的包装和落吊表面。因此现有技术的缺点是速度慢,耗人工,劳动强度大而导致成本高,效率低等。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了克服以上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了一种结构合理、自卸方便、效率高、节省人力、不损坏被吊物品和落吊表面的自卸吊链。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实现:自卸吊链,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卸吊链由多个自卸吊链组件相邻铰接而成,所述自卸吊链组件包括滑辊和链板,所述滑辊通过销轴和链板相连接,所述滑辊和链板相间排布,滑辊与被吊物品和落吊表面接触。
所述自卸吊链组件包括三个上滑辊、三个下滑辊和两个链板,所述链板为T形板,链板的第一上端连接有上滑辊,下端连接有下滑辊;任一链板的第二上端与相邻链板的第一上端相铰接;所述上滑辊与被吊物品接触,下滑辊与落吊表面接触。
所述自卸吊链组件包括三个滑辊和两个链板,所述链板为一字形板,链板的一端连接有滑辊;任一链板的另一端与相邻链板的一端相铰接。
所述滑辊套接在销轴外。
所述自卸吊链组件包括三个上滑辊、三个下滑辊和两个链板,所述链板为V形板,链板的第一上端连接有上滑辊,下端连接有下滑辊;任一链板的第二上端与相邻链板的第一上端相铰接;所述上滑辊和下滑辊之间设置有吊带,吊带的一端和自卸吊链的一端连接或者吊带的两端和自卸吊链的两端连接;所述上滑辊与被吊物品接触,下滑辊与落吊表面接触。
所述自卸吊链组件包括三个上滑辊、三个下滑辊和两个链板,所述链板为十字形板,链板上端连接有上滑辊,下端连接有下滑辊,任一链板与相邻链板相铰接;所述上滑辊与被吊物品接触,下滑辊与落吊表面接触。
所述任一链板与相邻链板铰接的位置滚动连接有中间滑辊。
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如下的优点:本实用新型技术提供的自卸吊链,在吊链上方与被吊物品之间及下方与落吊表面之间设有滑辊,使用本吊链时在落吊后,只需解开吊链的一端,另一端由人力、吊机、叉车或者其它起重设备直接抽出达到自卸。由于滑辊在极大程度上降低这两个界面之间的摩擦力,滑辊具有一定的宽度同时滑辊与滑辊之间的距离足够小,吊链上面的被吊物品和下面的落吊表面只与滑辊接触,不会接触链板和销轴,使吊链可以被轻易抽出而不致于损坏被吊物品或被吊物品的包装和落吊表面。本自卸吊链无需二次搬运、自卸方便、速度快、效率高、节省人力、降低劳动强度。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的自卸吊链的结构示意图(T形链板)。
图2是图1的俯视图。
图3是实施例2的自卸吊链的结构示意图(一字形链板)。
图4是图3的俯视图。
图5是实施例3的自卸吊链的结构示意图(V形链板)。
图6是实施例4的自卸吊链的结构示意图(十字形链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和图2所示的一种自卸吊链,自卸吊链由多个自卸吊链组件相邻铰接而成,所述自卸吊链组件包括三个上滑辊1、三个下滑辊3和两个链板5,上滑辊1和链板5相间排布,下滑辊3和链板5相间排布,所述上滑辊1通过上销轴2和链板5连接,所述下滑辊3通过下销轴4和链板5连接,所述上滑辊1与被吊物品接触,下滑辊3与落吊表面接触。上滑辊1套接在上销轴2外,下滑辊3套接在下销轴4外。图1中链板5为T形板,链板5的第一上端连接有上滑辊1,下端连接有下滑辊3;任一链板5的第二上端与相邻链板5的第一上端相铰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国宏,未经张国宏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5067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草珠子保健枕
- 下一篇:光动力药物纳米磁性载体的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