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灭蚊器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48856.1 | 申请日: | 2007-02-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22307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2-20 |
发明(设计)人: | 廖淑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廖淑斌 |
主分类号: | A01M1/08 | 分类号: | A01M1/08 |
代理公司: | 中山市汉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 | 田子荣 |
地址: | 528312广东省佛***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灭蚊 | ||
1、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诱捕并杀死蚊虫的装置,尤其是一种灭蚊器。
2、背景技术:
现有的灭蚊器一般是利用诱蚊灯引诱蚊虫进入,再用高压电网电击的方法进行捕杀,捕蚊效果虽佳,但也存在不安全、耗电量较大、噪声大、蚊虫被电死后会产生异味等缺点,而且在易燃易爆和养殖等危险场所不能使用;也有采用诱蚊灯引诱蚊虫进入,用粘胶纸把进入的蚊虫粘住,不让其逃逸,让其慢慢饿死,但这种方式的缺点是:需要定期更换粘胶纸,否则会失效,丧失灭蚊功能。
3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灭蚊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灭蚊器,包括壳体和诱蚊灯,在壳体的上部设有进风口,壳体内部对应进风口的位置设有诱蚊灯,在壳体的下部设有出风口,壳体的底部设有水箱,在壳体内部于进风口与出风口之间设有风扇。
在进风口与出风口之间形成一风道,诱蚊灯引诱蚊虫从进风口进入壳体内腔,进入壳体内腔的蚊虫在位于风道内的风扇的风力下,被吹入水箱中淹死。其捕蚊效果佳,且使用安全、耗电量较小、噪声低,也不会产生异味,具有较佳环保性,可广泛应用于各种场所。
上述反案可通过以下技术措施作进一步改进:
所述进风口位于壳体上壁部。
所述出风口位于壳体下壁部。
所述的壳体分为可互相拆卸的上壳体和下壳体。结构简单,制造容易。
所述的进风口位于上壳体的两侧。
所述的出风口位于下壳体的两侧。
所述水箱位于下壳体的底部。
所述下壳体设有嵌槽,上壳体设有嵌于该嵌槽内的凸缘。上、下壳体拆卸方便,易于清理。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本实用新型捕蚊效果佳,使用安全、耗电量较小、噪声低、环保性较佳,而且结构简单,清理方便,制造成本较低。
4、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的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原理图。
5、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壳体、诱蚊灯1和风扇2。
壳体包括上壳体3和下壳体4,下壳体4上设有嵌槽5,上壳体3下部设有可嵌于该嵌槽5的凸缘6,上壳体3与下壳体4可通过凸缘6与嵌槽5的配合安装在一起或拆卸分离。
在上壳体3的内腔顶部安装有诱蚊灯,上壳体3上壁部两侧设有与诱蚊灯1位置对应的进风口7,该进风口7用于引入蚊虫。
在下壳体4上壁部两侧设有出风口8,下壳体4的底部形成的一容腔9,该容腔9内加有水以作为水箱使用。
风扇2安装在上壳体3内,并位于进风口7与出风口8之间,以在进风口7与出风口8之间形成一风道。
利用诱蚊灯1可把蚊蝇从壳体外经进风口7引入至诱蚊灯1的周围,风扇2产生的风力向下将蚊虫强行吹入水中淹死,风扇2产生的气流由水箱上方的出风口8排出。
风扇2的中轴线垂直于下壳体4底部的水箱,尽可能将蚊虫吹向水箱,以提高灭蚊的效果。
上述所述的上壳体3可以为圆形或方形,下壳体4与上壳体3的形状对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廖淑斌,未经廖淑斌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4885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