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微型光学对焦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48336.0 | 申请日: | 2007-02-03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17091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2-06 |
发明(设计)人: | 肖明志;李中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山联合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B7/09 | 分类号: | G02B7/09;G02B7/04 |
代理公司: | 中山市科创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尹文涛 |
地址: | 528400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微型 光学 对焦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学镜头的对焦系统,更具体来说是一种高像素微型光学对焦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销售的照相手机用数码镜头,主要是比较低像素的光学镜头,比较高档的照相手机,但是这类镜头由于没有对焦功能,为了保证不同距离景物的拍摄影像不能有太大的差异,在光学结构设计上,就不能满足拍摄像质的明亮度和对比度;另外对于拍摄近距离的景物,由于没有对焦系统,景物影像就会模糊不清,故现有的照像手机拍照的物体就会显得模糊而像面分辨不清楚,所拍摄的相片像质无论是整体的清晰度、明亮度还是像面的对比度再加上拍摄距离的限制,效果都不是很理想。
为解决上述所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作出有益的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不足,而提供一种结构小巧、可实现光学对焦系统。
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下列技术方案:
一种微型光学对焦系统,包括有起多功能的承座和带螺纹的套环以及镜头,所述的镜头设置在套环里,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承座竖壁处设有起支撑和导轨作用的轨迹曲槽,所述的套环设置在承座里并由轨迹曲槽的底边支撑着;
如上所述的一种微型光学对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轨迹曲槽为三个,在轨迹曲槽的端部开有向上的方便套环放入的开口,所述承座的轨迹曲槽的底边依次分为均匀过渡的上曲边、中曲边、下曲边,所述的套环的侧面分别设置有与轨迹曲槽相对应的三个导轴,所述的导轴放置在相应的轨迹曲槽里面,其中一个导轴为可拨动旋转对焦的拨杆,该拨杆从轨迹曲槽伸出外面;
如上所述的一种微型光学对焦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套环的侧面上,轨迹曲槽的上边还设有起对焦限位作用的与上曲边、中曲边、下曲边的末端相对应的限位点;
如上所述的一种微型光学对焦系统,其特征在于:由承座、套环以及镜头组成光学对焦系统,该系统满足以下表达式:0<MF-d≤0.2mm 0.5mm≤MF-ml≤1.5mm。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由于本实用新型由承座、套环以及镜头组成光学对焦系统,其优点如下:①解决高像素微型手机镜头对焦系统的问题;②再有由承座、套环组成的特殊的凸轮机构,实现镜头对焦动作精准、精度可靠、尺寸小、结构紧凑等优点;③由于用手拨动拨杆就可实现对焦,则可解决镜头调焦的问题,6cm至无限远距离景物都可对焦拍摄;④由于整个系统只有承座、套环以及镜头组成,使其结构简单、生产成本大为降低,系统可靠性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爆炸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装配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除去镜头的装配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一种微型光学对焦系统,包括有承座1和带螺纹的套环2以及镜头3,所述的镜头3上的螺纹与套环2套环2上的螺纹相配合,在所述的承座1还设有起支撑和导轨作用的轨迹曲槽4,所述的套环2设置在承座1里并由轨迹曲槽4支撑着。
在轨迹曲槽4的端部开有向上的方便套环2放入的开口10,所述承座1的轨迹曲槽4的底边依次分为均匀过渡的上曲边5、中曲边6、下曲边7,所述的套环2的侧面分别设置有与轨迹曲槽4相对应的三个导轴8,所述的导轴8放置在相应的轨迹曲槽4里面,其中一个导轴8为可拨动旋转对焦的拨杆9,该拨杆9从轨迹曲槽4伸出外面,所述的轨迹曲槽4为三个,其均匀地分布在承座1的侧面上,这样支撑着的套环2在旋转调焦时就十分的平稳。在所述承座1的侧面上,轨迹曲槽4的正上部还设有起对焦限位作用的与上曲边5、中曲边6、下曲边7的末端相对应的限位点11、12、13,当拨动套环2上的拨杆9时,轨迹曲槽4上的上曲边5、中曲边6、下曲边7分别与限位点11、12、13相配合,拨杆9有三个档位,拨杆9每调到一个限位点时,就有一个对焦范围。由承座1、套环2以及镜头3组成光学对焦系统,该系统满足以下表达式:0<MF-d≤0.2mm;0.5mm≤MF-ml≤1.5mm,其中,MF-d为对焦系统的行程范围;MF-ml为对焦系统允许镜头机械后焦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山联合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中山联合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4833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