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空调器用辅热电路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47252.5 | 申请日: | 2007-01-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04191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1-09 |
发明(设计)人: | 张辉;叶务占;李文灿 | 申请(专利权)人: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5D23/24 | 分类号: | G05D23/2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9070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空调 器用 电路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元器件的连接电路,特别涉及到一种能保护空调内部部件的空调器用辅热电路。
背景技术:
目前空调器中为了增加制热量,往往都会在蒸发器旁边安装发热器件,通常采用电加热丝,当冬季制热的时候吸合电加热丝所在控制电路的继电器,使得电加热丝发热,从而达到增加制热量的效果。但是如果电加热丝产生热量过大,空调内部的温度会急剧升高,容易造成其余部件如风叶、蜗壳等的受热变形。以往通常对于空调内部结构的保护,是在电路中连接了限温器和热熔断体,如果温度过高,限温器和热熔断体就会切断电加热丝所在的回路,从而降低空调内部温度,达到保护空调内部部件的目的。但是当这两个器件出现损坏或质量问题时,很难达到对其余部件保护的效果。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多重保护空调器内部部件的空调器用辅热电路,使得空调在利用发热器件如电加热丝进行辅助加热的时候,运行更可靠。该电路中不仅有限温器和热熔断体对空调内部部件进行保护,同时采用新型的发热组件,该发热组件是可恢复的PTC与电加热丝的组合物,该PTC与电加热丝之间串联连接或并联连接,利用PTC的特性,当温度升高时,PTC电阻阻值增大,因此发热器件两端的电压降低,从而也降低了发热器件的发热功率,使空调机内部温度下降。而且由于PTC有正温度系数特性,即使在风扇电机出现故障,风量减少的情况下,PTC的发热功率会马上降低,发热量减少,降低空调内部温度。这样即使在限温器和热熔断体失效的情况下,也能达到对空调内部其他部件如风叶、蜗壳等的保护。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空调器用辅热电路,由电源、第一继电器、限温器、至少一发热组件、热熔断体、第二继电器依次连接组成,所述发热组件是至少一PTC与至少一电加热丝串联连接而成。
它的第二个特征在于:所述发热组件是至少一PTC与至少一电加热丝并联连接而成。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一)、当空调内部出现温度异常情况时,能及时降低空调内部温度,大大延长空调内部部件的寿命;(二)、PTC先进行保护,可有效延长限温器和热熔断体的使用时间。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系统连接简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二系统连接简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根据图1所示,空调器用辅热电路由电源1、第一继电器2、限温器3、发热组件、热熔断体6、第二继电器7依次连接组成,本实施例中所述发热组件为一可恢复的PTC5与一电加热丝4串联连接而成。空调器在使用上述电路进行辅助电加热的时候,上述发热组件一般通过安装架安装在空调器蒸发器背风一侧,其余元器件安装在电气盒内。当电路中第一继电器2和第二继电器7吸合时,电加热丝4中有电流通过,产生热量,可以增加空调器的制热量。当辅热电路中电流过大或者空调内部温度突然升高时,通过该电路可以对空调内部部件进行双重保护:(1)当空调内部温度升高后,PTC5电阻阻值增大,因此可以使电加热丝4两端的电压降低,从而也降低了电加热丝的发热量,从而降低空调内部温度。如果遇到空调风扇电机失效或进出风口受异物堵塞或控制电加热丝的继电器粘连的时候,由于PTC有正温度系数特性,在风量减少的情况下,PTC的发热功率也会马上降低,发热量减少,使得空调内部温度降低,这样即使在限温器和热熔断体失效的情况下,也能达到对空调内部部件的保护。(2)当温度过高或电流过大时,限温器3或热熔断体6会及时切断辅热回路,从而降低空调内部温度,达到对空调内部部件进行保护。同时,在进行温度和电流值检测时,可恢复性PTC5先对温度和电流值进行检测,这样就能大大提高限温器3和热熔断体6的使用时间,同时也提高了电加热丝4等发热器件工作的可靠性。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最大的区别在于:所述发热组件为一可恢复的PTC5与一电加热丝4并联连接而成。
需要指明的是,相关人员对本实用新型做出的任何不涉及到基本结构及连接方式的部件替换也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4725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