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光缆接续盒渗水故障的在线检测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720042322.8 | 申请日: | 2007-11-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07439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8-27 |
发明(设计)人: | 黄俊华;张忠;张海鹏;徐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通光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B6/44 | 分类号: | G02B6/44;G01M3/3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26151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光缆 接续 渗水 故障 在线 检测 装置 | ||
所属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对光缆接续盒渗水故障的在线即时检测的装置。
背景技术
光缆接续盒是光通信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件,承担着连接多根光缆、满足光缆通信系统传输信号的重任。
光缆接续盒分为埋地、管道和架空等几种类型,由于人为和自然力破坏导致盒体破裂部件位移和密封失效,使水或水汽渗透入光缆接续盒造成通信故障:当盒体严重破裂,部件严重位移会直接造成断纤或断缆,使通信中断;当盒体发生轻微裂纹而部件无位移时故障表现为水或水汽渗透,使接续盒内的光纤接续损耗不稳定并逐步增大,使信号传输不稳定,传输信号质量下降最终致光纤强度下降而断纤,造成通信中断。现有光通信系统中的光缆接续盒故障往往无法及时发现并早期处置,一般都在通信阻断后才被发现,已造成严重通信事故和较大损失。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光缆接续盒故障不能及时发现和处置,造成通信中断和损失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光缆接续盒渗水故障的在线检测装置,使其能在线即时检测故障并提供故障位置以便及时处置,避免通信中断等严重事故的发生。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光缆接续盒渗水故障的在线检测装置,由渗水传感器、光缆接续盒和检测仪器联结而成,其特征是渗水传感器安装固定在光缆接续盒内,每个渗水传感器的光纤尾纤与光缆中的一根用于检测的光纤融接,所有的融接节点形成总线式分布并联在这根用于检测的光纤上,这根光纤的一端与光纤检测仪器连接;上述的渗水传感器是由在光纤磁光行程开关和永磁模块之间充填高效水膨胀元件组成;上述的检测仪器是市售的光时域反射仪或者是专用仪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能在线即时检测发现故障并提供故障位置,以便及时处置,避免通信中断等严重事故的发生,确保光通信的正常运行。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联结示意图。
图2是光缆接续盒无渗水故障时的工作状态示意图。
图3是光缆接续盒发生渗水故障时的工作状态示意图。
在图1-图3中:1.渗水传感器,其中,1.1光纤磁光行程开关,1.2高效水膨胀元件,1.3永久磁模块,2.被检测光纤,3.检测仪器,其中3.1仪器向光纤发送的光脉冲波形,3.2a光缆接续盒密封完好无渗水故障时检测仪器接收到的反射脉冲波形,3.2b光缆接续盒发生渗水故障时检测仪器接收到的反射脉冲波形,4.渗水传感器尾纤与被检测光纤的融接节点,5.光缆接续盒。
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1中,一种光缆接续盒渗水故障的在线检测装置,由渗水传感器(1)、光缆接续盒(5)和检测仪器(3)联结而成,其特征是渗水传感器(1)安装固定在光缆接续盒(5)内,每个渗水传感器(1)的光纤尾纤与光缆内的一根被用于检测的光纤(2)融接,所有的融接节点(4)形成总线式分布并联在缆内的用于检测的光纤(2)上,该光纤(2)的一端与检测仪器(3)连接;图2图3中,上述的渗水传感器(1)是由光纤磁光行程开关(1.1)和永磁模块(1.3)之间充填高效水膨胀元件(1.2)组成;上述的检测仪器(3)是市售的光时域反射仪或者是专用仪表。检测仪器(3)向缆内用于检测的光纤(2)发送光脉冲(3.1)并接收反射信号(3.2),在正常情况下,即光缆接续盒无渗水故障时,检测仪器(3)将接收到正常的反射脉冲波形(3.2a),一旦水或水汽进入光缆接续盒(5),渗水传感器(1)内的水膨胀元件(1.2)迅速膨胀,推动永磁模块(1.3)与光纤磁光行程开关(1.1)发生位移,检测仪器(3)上的反射脉冲立即消失(3.2b),从而判断该光缆接续盒(5)已发生渗水故障。其有益效果是在光缆工作过程中无须开启光缆接续盒,在线即时检测和判断渗水故障并提供故障位置,以便及时处理,避免通信中断等严重通信事故的发生,确保光通信的正常运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通光集团有限公司,未经通光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4232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