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张力释放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38072.0 | 申请日: | 2007-05-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02873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8-20 |
发明(设计)人: | 鄢华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B66D1/50 | 分类号: | B66D1/50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楼高潮 |
地址: | 21200***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张力 释放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张力释放装置,属于电缆或缆绳绞车制造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一般的电缆或缆绳绞车,当电缆或缆绳张力过大,因未经张力释放而直接作用于缆筒时,将会对电缆或缆绳造成损坏。由于电缆或缆绳是螺旋式的绕在卷筒每一层上,相邻的两层的旋向必然相反(左螺旋和右螺旋)因而电缆或缆绳是互相交叉地接触着,造成电缆或缆绳股间很大的挤压应力,加速了电缆或缆绳的磨损、破坏。当层数很多时,下层的电缆或缆绳甚至会被压扁;另外各层在横向存在着间隙,由于挤压的作用,往往使上层电缆或缆绳切入下一层之中,在放缆时使电缆或缆绳受冲击而断裂。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绞车的发展。近几年,出现过不少试图通过改变卷筒机构来达到保护电缆或缆绳的目的,但都没有收到理想的效果,如利巴式卷筒等,虽然解决了电缆或缆绳的股间挤压应力的问题,但其它问题仍然未能解决。因此开发一种张力释放装置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推广价值,尤其对用于大载荷电缆或缆绳绞车具有突出的实际意义。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主要是解决现有技术所存在的电缆或缆绳绞车不能有效的保护电缆或缆绳的技术问题,设计了一种高效、方便、安全、可靠的张力释放装置。
技术方案:本发明的一种张力释放装置,它包括张力释放轮1、过渡轮5、张力测量机构9和承载张力释放轮1、过渡轮5、张力测量机构9的主、从动轴2、6,轴承3、7,端盖4、8和箱体10;张力释放轮1与过渡轮5为带多个圆弧底环槽的轮子(释放张力的大小由摩擦系数和缠绕于张力释放轮1的摩擦包角决定),轮上的圆弧底环槽数由所需释放的张力决定。张力释放轮1与过渡轮5可为水平平行或上下布置安装,其中张力释放轮1的轴心线与其安装面垂直,过渡轮5的轴心线与其安装面则倾斜一定角度,张力释放轮1与过渡轮5的圆弧底环槽彼此相对错开一个槽距,减少电缆或缆绳因滑移造成的磨损,也便于电缆或缆绳的传动。张力释放轮1通过静摩擦把电缆或缆绳的张力释放,过渡轮5将电缆或缆绳从张力释放轮1的一个圆弧底环槽过渡到另一个圆弧底环槽,形成缠绕。
有益效果:电缆或缆绳张力通过张力释放装置后,张力可降低到接近于零或电缆或缆绳所能承受的张力。经过张力释放的电缆或缆绳可自由无规则的放置在电缆或缆绳舱内(以减小电缆或缆绳因同一旋向产生的互感),不受电缆或缆绳长度的限制;也可通过排缆机构把电缆或缆绳整齐的卷绕在储缆筒上。解决了电缆或缆绳股间挤压应力的问题、上层对下层的挤压、上层电缆或缆绳切入下一层之中,保护了电缆或缆绳不被挤压和磨损,延长了电缆或缆绳的使用寿命,同时也提高了电缆或缆绳绞车的安全性、可靠性和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发明两轮上下布置张力释放原理的轴向剖视图。
图中:1、张力释放轮,2、主动轴,3、轴承,4、端盖,5、过渡轮,6、从动轴,7、轴承,8、端盖,9、张力测量机构10、箱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
具体的说明。
实施例一:附图1所示,张力释放装置采用张力释放轮1与过渡轮5分别安装于主动轴2和从动轴6之上通过轴承3、7,端盖4、8上下布置安装于箱体10中,张力释放轮1为带7个圆弧底环槽的轮子,过渡轮5为带6个圆弧底环槽的轮子。入张力释放装置的张力为18000N,出张力释放装置的张力为588N(尾张力),张力释放轮1通过静摩擦把电缆或缆绳的张力释放,过渡轮5将电缆或缆绳从张力释放轮1的一个圆弧底环槽过渡到另一个圆弧底环槽,形成缠绕。经过张力释放的电缆或缆绳通过排缆机构把电缆或缆绳整齐的卷绕在储缆筒上。
实施例二:张力释放装置采用张力释放轮1与过渡轮5分别安装于主动轴2和从动轴6之上通过轴承3、7,端盖4、8水平并行布置安装于箱体10中,张力释放轮1为带6个圆弧底环槽的轮子,过渡轮5为带5个圆弧底环槽的轮子。入张力释放装置的张力为12000N,出张力释放装置的张力为37N(尾张力),张力释放轮1通过静摩擦把电缆或缆绳的张力释放,过渡轮5将电缆或缆绳从张力释放轮1的一个圆弧底环槽过渡到另一个圆弧底环槽,形成缠绕。经过张力释放的电缆或缆绳便自由无规则的放置在电缆舱内,不受电缆或缆绳长度限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科技大学,未经江苏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3807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具有夹持式络绞机构的蚕茧质量测试机
- 下一篇:多层式水帘喷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