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新型焦炉装煤车上的阻燃器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35205.9 | 申请日: | 2007-03-03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31214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3-05 |
发明(设计)人: | 王庆峰;张轶鹏;黄志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庆峰 |
主分类号: | C10B31/00 | 分类号: | C10B3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连和连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奚衡宝 |
地址: | 225200江苏省江都市仙女镇***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新型 焦炉 煤车 阻燃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阻燃器,尤其涉及一种能使含有燃烧粉尘气体内的火焰熄灭、粉尘降温的阻燃器。
背景技术
焦化厂焦炉炭化室装煤时,会出现高温烟气由装煤孔喷出的情况。该烟气中含有大量粉尘,会严重污染周边环境。目前,环保意识大幅度提高,从环保要求来说,这样的烟气是禁止直接排放的。因此焦化厂在装煤车上增设了除尘装置,来解决该问题,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除尘装置是使用负压原理,吸入高温烟气,通过布袋过滤高温烟气中的粉尘,除尘器的过滤部件—布袋,尽管采用了一些耐高温的织物,但由于高温粉尘中有大量燃着的煤粉,因此仍然经常出现布袋被损毁的情况。需更换布袋,增加了成本,同时,由于维修,还影响了正常的生产工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排放处理时,能将高温烟气中燃着的颗粒粉尘分离,使其燃尽,从而不会损毁除尘器布袋的新型焦炉装煤车上的阻燃器。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它装设在装煤车上,连接在泄爆阀与除尘器之间,它包括壳体、装设在壳体内的若干滤网、支撑板、积尘仓和管道;壳体的一端设进气口,进气口连接泄爆阀,壳体的另一端设出气口,出气口连接除尘器;在壳体内的下部设有支撑板,若干滤网以横断方向设置在壳体内腔,相邻两滤网间的支撑板板面上设有通孔;在支撑板下部设积尘仓,积尘仓通过管道与除尘器相连。
在壳体上还设有空气清扫装置,空气清扫装置由控制器、装设在壳体上部的进气管道、进气管道上的电磁阀、装设在积尘仓下部管道上的电磁阀组成,进气管道设置在若干滤网之间,进气管道上的电磁阀、积尘仓下部管道上的电磁阀分别连接控制器。
在壳体侧壁上设有活动门。
所述的滤网向进气方向倾斜1~9度。
本实用新型设置在高温烟气处理管道中,通过多层金属滤网,将高温烟气中的颗粒、粉尘被金属滤网阻隔,使其下落停留在积尘仓中,确保进入除尘器的气体内不含或少含燃着的颗粒、粉尘;未完全燃烧的颗粒、粉尘燃尽、降温后,通过积尘仓下部的管道进入除尘器,这样就不会损毁除尘器中的布袋。为防止颗粒、粉尘阻塞滤网,本实用新型还设置了空气清扫装置,小车装煤粉结束后,在两次加煤的间隙时间内,启动空气清扫装置,清扫出滤网上的颗粒、粉尘。开启积尘仓下部管道上的电磁阀,冷却后的颗粒、粉尘进入除尘器,从而不会损毁布袋。
附图说明
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是焦炉出气管,2是泄爆阀,3是积尘仓下部管道上的电磁阀,4是支撑板,5是滤网,6是空气清扫进气管道,7是进气管道上的电磁阀,8是壳体,9是排放口,10是除尘器,11是积尘仓,12是管道。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壳体8连接在泄爆阀2与除尘器10之间。壳体8的一端设进气口,进气口连接泄爆阀2,壳体8的另一端设出气口,出气口连接除尘器10;在壳体8内的下部设有支撑板4,若干滤网5以横断方向设置在壳体8的内腔,相邻两滤网5间的支撑板4板面上设有通孔;在支撑板4下部设积尘仓11,积尘仓11通过管道12与除尘器10相连。
在壳体8上还设有空气清扫装置,空气清扫装置由控制器、装设在壳体8上部的进气管道6、进气管道6上的电磁阀7、装设在积尘仓11下部管道上的电磁阀3组成,空气清扫装置的进气管道6设置在若干滤网5之间,进气管道6上的电磁阀7、积尘仓11下部管道1 2上的电磁阀3分别连接控制器。
在壳体8的侧壁上设有活动门。以便于清理滤网5上的残留粉尘。
为使粉尘下落效果好,滤网5向进气方向倾斜1~9度。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高温烟气通过焦炉出气管1进入泄爆阀2,经过本实用新型处理后,微尘气体经由除尘器10上的排放口9排入大气。本实用新型在处理高温烟气时,除尘器10工作,形成负压,烟气在通过本实用新型的阻燃器时,其中的燃着颗粒、粉尘被滤网阻隔,下落到积尘仓中,在两次加煤时间间隙中,开启空气清扫装置,开启积尘仓电磁阀3将积尘仓中的粉尘再经由除尘器处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庆峰,未经王庆峰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3520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