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活塞式三位三通电磁阀有效
申请号: | 200720032653.3 | 申请日: | 2007-09-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28413Y | 公开(公告)日: | 2008-10-08 |
发明(设计)人: | 韩琳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正昌电子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T11/28 | 分类号: | B60T11/28 |
代理公司: | 西安创知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谭文琰 |
地址: | 710075陕西省西***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活塞 三位 三通 电磁阀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阀门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适用于汽车ABS防抱死系统的活塞式三位三通电磁阀。
背景技术
电磁阀是汽车ABS防抱死系统中的一个重要部件,用于控制汽车制动气室中的压力,但当前的电磁阀都是膜片式的,虽然动作频率高,但通气量小,用于控制挂车系统时,通气量不足,使得制动力不足。因而需要对此类膜片式的电磁阀作以改进,在保证动作频率高的同时,也能增大阀内部通气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活塞式三位三通电磁阀,增大阀内气室容积和通径尺寸,在保证动作频率高的同时,也能提高阀内部的通气量。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活塞式三位三通电磁阀,由阀体部件1与安装在阀体部件1上端的电磁线圈部件2组成,其特征在于:阀体部件1包括由上阀体3与下阀体4连接固定组成的内部带空腔的主阀体、活塞5、密封环6、上密封座7、下密封座17以及复位弹簧18;电磁线圈部件2包括进气线圈8、排气线圈9,以及对应安装在线圈下端的进气铁芯组件10、排气铁芯组件11;
其中上阀体3上端开设有两个与进气铁芯组件10、排气铁芯组件11相对应的开口,且在其上端外部设置一个与上述开口相通的引导气口12,活塞5安装在上阀体3内部;所述下阀体4的不同侧面开有进气口13与出气口14,下端开有与排气铁芯组件11的开口相通的排气口15并配有排气口堵件16;在下阀体4内部,对应进气口13与出气口14设置有上密封座7与下密封座17,上密封座7上端与活塞5的内端对应设置且在上密封座7与下密封座17之间安装有复位弹簧18;另外在进气口13、出气口14上部的下阀体4内壁上固定连接设置有与上密封座7相接触的密封环6。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在与所述引导气口12同一侧的下阀体4侧面上,开设有1个进气口13,而在与其相邻的两个侧面上分别开设有3个出气口14。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活塞5的内外端与上阀体3内壁的接触面之间设置有活塞O型圈27、阀盖O型圈28,上密封座7与下密封座17、下密封座17与下阀体4内壁的接触面之间设置有下密封座O型圈31,而且密封环6侧面、上部与下阀体4内壁的接触面之间设有密封环O型圈30、孔用弹性挡圈32。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又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排气口15的底部外侧,设置有一个底部带开口的消音座34,且在消音座34的下方支撑腿内侧固定设置有安装防尘片36的卡片35。
综上,采用本实用新型活塞式三位三通电磁阀,具有以下优点:1、整体结构合理、密封性能良好,能高效完成增压、减压以及保压过程,而且能够有效消除噪音;2、阀动作频率高且灵敏度良好;3、增大通气量,为ABS系统提供充足的制动力。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方式的俯视图。
图2是图1中沿A-A方向的纵向剖视图。
图3是图1中沿B-B方向的纵向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方式出气口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阀体部件; 2—电磁线圈部件; 3—上阀体;
4—下阀体; 5—活塞; 6—密封环;
7—上密封座; 8—进气线圈; 9—排气线圈;
10—进气铁芯组件; 11—排气铁芯组件; 12—引导气口;
13—进气口; 14—出气口; 15—排气口;
16—排气口堵件; 17—下密封座; 18—复位弹簧;
19—M6X45螺钉; 20—M8X65螺钉; 21—塑封体固定架组件;
22—波形弹垫; 23—导套组件O型圈; 24—导套组件;
25—异型圈; 26—塑封体组件; 27—活塞O型圈;
28—阀盖O型圈; 29—阀体O型圈; 30—密封环O型圈;
31—下密封座O型圈; 32—孔用弹性挡圈; 33—M4X12螺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正昌电子有限责任公司,未经西安正昌电子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3265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