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上消化道治疗内窥镜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32328.7 | 申请日: | 2007-07-03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48934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4-23 |
发明(设计)人: | 余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余涛 |
主分类号: | A61B1/273 | 分类号: | A61B1/273;A61B1/01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723000陕西省汉中***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消化道 治疗 内窥镜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胃镜,具体涉及的是胃镜的插入部和头端部。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的胃镜包括有插入部和头端部,以“奥林巴斯电子内窥镜240型”为例,其插入部和头端部的外径相同,约0.8cm,除过光导纤维、镜头和操纵头端部的绳索外,活检孔道的直径仅有约0.4cm。尽管这种胃镜在插入人体上消化道时不会给病人造成太大的不适感,但由于活检孔太小,在取出胃内异物和对上消化道治疗时就会显现出它的局限性和弊端,特别是当欲取出的异物较大或较多时,它的弊端就更为突出。例如,当异物较大时,即使胃镜上的异物取出装置抓住了异物,但也往往会在通过贲门和口咽部两处狭窄关口时发生异物滑脱,导致取出失败,而且,如果异物表面不规则、边缘锐利,异物在随胃镜退出时就难免对食管及食管外器官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如果异物较多时,则要通过反复进出胃镜来取出异物,该过程不仅时间长,给患者造成的痛苦大,而且对食管及食管外器官的损伤就越严重;另外,在治疗食管及胃良性肿瘤如平滑肌瘤、腺瘤、较大息肉方面,现有胃镜依靠高频电凝切切摘,术后出血率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一种改进的上消化道治疗内窥镜。
实现上述目的的技术方案是:上消化道治疗内窥镜,包括头端部和插入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头端部的形状为蛇头形,头端部最大部分的断面为28×20mm,位于头端部部位的活检孔道是一个膨大的腔体,所述腔体的深度为80-120mm,腔体横断面的长20-25mm、宽10-15mm;所述插入部的外径为17-19mm,位于插入部中的活检孔道的断面直径为13-15mm,光源导管、图像传输导管、气/水传输导管排列于头端部和插入部管壁的同一侧。
本实用新型对现有胃镜的头端部和插入部作的改进,一是加大了活检孔道的孔径,二是将位于头端部的活检孔道部分设计成为一个膨大的腔体,并把头端部的形状设计为蛇头形,虽然头端部加大了,插入部加粗了,对患者有一时的不适感,但当蛇形的头端部进入胃部后,这种不适感即可减轻,而其优点在于只需要下一次胃镜的插入管,就能够将多个小型异物通过大孔径的活检孔道依次用长钳直接取出,对于较大的异物可将其拉入头端部的膨大腔体中随胃镜插入管一起取出。这样就避免了取异物时对食管、口咽部有可能的二次损伤,减少了取多个异物时的下管次数,降低了取异物的操作难度,而且医生可在镜下直接开展结扎切除食管及胃良性肿瘤手术,可大大降低出血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A-A剖线放大图。
图3是图1的E-E剖向放大图。
图中:1.头端部,2.插入部,3.膨大腔体,4.活检孔道,5.活检口,6.操纵部,7.导光插头连接部,8.图像传输导管,9.光源导管,10.气/水传输导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如图所示,上消化道治疗内窥镜构造与传统内窥镜基本相同,由头端部1、插入部2、操纵部6、导光插头连接部7构成。图像传输导管8、光源导管9、和气/水传输导管10排列于头端部和插入部管壁的同一侧。
头端部1的形状为蛇头形,这种形状方便其进出上消化道。
位于头端部1部位的活检孔道3是一个膨大的腔体,本实施例腔体的深度为120mm,腔体横断面的长25mm、宽15mm,该腔体基本能够容纳得下任何一个可吞咽下的物体。当取较大体积的异物时,先把异物拉入膨大腔体1中,然后退出胃镜,这就避免了异物通过贲门和咽部有可能的滑脱和对两处器官的损伤,以及对食管黏膜及食管外重要脏器损伤。
插入部2的外径为19mm,位于插入部中的活检孔道4的断面直径为15mm,如此粗的活检孔道不仅可以用长钳将小块异物方便地从上消化道直接取出,更有利于直接实施手术,并可在手术前将吸引管从活检口插入胃部,直接对患者胃内存留食物实施吸引,免除洗胃及催吐程序,缩短治疗时间。
头端部1和插入部2的连接处是光滑的流线型,两者内部活检孔道的变径连接处也是光滑的流线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余涛,未经余涛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3232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易打开的杯子
- 下一篇:透明材料隔热性能检测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