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内窥镜用CCD处理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31769.5 | 申请日: | 2007-05-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39381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3-19 |
发明(设计)人: | 陈强;魏小英;曹晓玲;马利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北方光电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N9/64 | 分类号: | H04N9/64;H04N9/07;A61B1/045 |
代理公司: | 西安慈源有限责任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鲍燕平 |
地址: | 710043***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内窥镜 ccd 处理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涉及医用电子内窥镜影像设备,确切的说是内窥镜用CCD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用CCD摄像头代替人眼,不但改变了医生的工作环境,而且对于许多人眼无法观察到的部位,都能非常清晰和直观的显示在屏幕上,提高了工作效率。CCD摄像头常与直视硬式内窥镜相连,组成各种医用电子内窥镜影像设备,诸如:电子耳镜、电子喉镜和电子鼻腔镜等等。然而当环境色温(照明光源)发生变化时,CCD摄像影像图像会发生变化,因此对CCD内部参数需作出调整,以达到所拍摄到的影像图像清晰,色彩逼真的目的。
现有的内窥镜用CCD处理装置由于没有开放的类似功能或仅仅是采用对图像的后期处理来实现,在使用中存在着许多不方便,如当环境色温在3500K时,使影像图像变差,给医生诊断带来困难。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内窥镜用CCD处理装置,在不同色温情况下,使图像质量和色彩能方便调节。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内窥镜用CCD处理装置,它至少包括硬式内窥镜1、转接镜2和CCD摄像头3、处理单元4,其特征是:处理单元4的面板7上固定有手动白平衡调节装置8、亮度调整装置9、色度调整装置10,白平衡调节装置8、亮度调整装置9、色度调整装置10分别与单片机11的I/O口电连接。
所述的白平衡调节装置8是高低电平选择开关。
所述的亮度调整装置9包括一个增加量按键,一个是减少量按键。
所述的色度调整装置10包括一个增加量按键,一个是减少量按键。
本实用新型的特点是:处理单元将众多功能直接开放给用户,如通过白平衡调节装置的高低电平选择开关选择手动和自动,在手动状态确定下,通过亮度调整装置的一个是增加量按键直观的增加亮度,一个减少量按键直观的降低亮度;通过色度调整装置的一个是增加量按键直观的增加色度,一个减少量按键直观的降低色度。能更好地满足用户对图像质量和色彩上的要求,并且操作简单。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实施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处理单元面板结构示意图。
图中:1、硬式内窥镜;2、转接镜;3、CCD摄像头;4、处理单元;5、壳体;6、电缆;7、面板;8、白平衡调节装置;9、亮度调整装置;10、色度调整装置;11、单片机;12、接口。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它给出整体结构示意图,壳体5直端一头固定有硬式内窥镜1、转接镜2、CCD摄像头3,CCD摄像头电路部分固定在壳体5弯头一端,硬式内窥镜1将物体的像通过转接镜2成像在CCD摄像头3的靶面上;CCD摄像头3通过电缆6进行供电、输出视频信号和输入控制信号,输出视频信号和输入控制信号分别与处理单元4面板7上的接口12电连接。CCD为1/4英寸,总像素为32万,输出PAL制。处理单元4面板7上有电源开关、白平衡调节装置8、亮度调整装置9、色度调整装置10,白平衡调节装置8、亮度调整装置9、色度调整装置10分别与处理单元4内的单片机11电连接。由于处理单元4是采用单片机11、存贮器构成,存贮器是电可擦除的,如24c02、24c08、24c16,用于存贮调整后的白平衡调节装置8、亮度调整装置9、色度调整装置10状态。关于这些电路设计在电子教科书都有现成资料。
如图2所示,白平衡调节装置8是高低电平选择开关。环境色温在3500K时,用状态1(BW-I),环境色温在6000K时,用状态2(BW-II)。亮度调整装置9是两个按键,一个是增加量按键,另一个是减少量按键。亮度调整装置9亮度调整在±5/256步长,按键Y+:亮度增强。按键Y-:亮度减弱。色度调整装置10是两个按键,一个是增加量按键,另一个是减少量按键。色度调整R和B±2/256步长,色度按键R:增加R值,同时减小B值;色度按键B:增加B值,同时减小R值。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北方光电有限公司,未经西安北方光电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3176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