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翻、挤冲凸成形新型模具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31625.X | 申请日: | 2007-04-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20499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2-13 |
发明(设计)人: | 杨兰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兰峰 |
主分类号: | B21D37/10 | 分类号: | B21D37/10;B21D19/12;B21D22/04 |
代理公司: | 西安文盛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佘文英 |
地址: | 710082陕西省西安***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挤冲凸 成形 新型 模具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冷冲工艺中的翻、挤冲凸成形模具。
背景技术
我公司F9产品中有一个工件,原来由两部分经铆或焊组成,如图1所示,由于小凸起的直径只有0.5-0.2cm,经铆或焊后,高低不一致,影响产品质量,主要是不能保证产品总装后的技术要求。尤其是在2001年2月,这个问题表现突出,使产品性能受到影响,产品试验通不过,故产品不能出厂,生产任务完不成。出现问题的原因,经认真分析认为:主要是该产品图1中的小凸起超差所致,当时解决的办法是将图1中的孔(直径为2+0.06)先铧窝,再铆,解决了生产的急需。由于该工件的产量较大,如2003年的产量为61万件,上述反复加工,其工作量可想而知,试想从根本上加以解决存在的问题。但该工件尺寸要求严格,如图2所示,铆件中心距边尺寸是2.5±0.07cm,如果冲凸起,外径至少需要3.9cm,直线高度1.5±0.2cm,改进后的产品工件如图3所示,这样加工就有一定难度。在冷冲工艺中,冲制凸起有两种办法:其一采取拉深成形工艺;其二则是用翻边的办法达到冲凸起成形。对于改进后的图3工件,如采用拉深成形加工凸起,所冲凸起的边距太近,2.5±0.07cm尺寸要求太严,凸起所需拉深高度的材料没有来源,边外变形不能达到工件要求,所以,拉深的办法不可取;那么采用翻边工艺来完成凸起加工,也有一定问题,主要是产品凸起的外径为3.9cm,而被加工工件的材料厚度都是1.2-0.1cm,这样经计算翻边的凸模最大直径为1.3cm,在我公司现有设备条件下,加工困难,同时考虑在使用时凸模易断,另外所翻高度也达不到产品要求。
所以上述两种工艺方法,均无法保证产品所需凸起的技术要求。这就必须结合产品的实际要求,考虑一种新型的模具,同时满足翻、挤冲凸起一次成形。所谓翻、挤冲凸成形,乃是由于有些工件本身特定的条件,在冷冲工艺中,既不能通过拉深冲凸起,也不能通过翻边冲凸起,而是通过翻边与挤形相结合来完成冲凸起的要求。这种模具,目前在冷冲工艺中尚无记载。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翻、挤冲凸成形新型模具,该模具具有结构简单、便于制造、成本低的特点,提高了产品质量和稳定性。
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翻、挤冲凸成形新型模具,设有上座和下座,在上座上设有凹模,在下座上设有凸模。
F9产品工件的改进成功,对于一些需要小凸起的工件,在冷冲工艺中,采用拉深与翻边均无法达到产品要求时,采用翻、挤冲凸成形,应是一种理想的办法。另外采用本模具翻、挤冲凸成形,保证了产品工件的一致性,使产品质量稳定,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
附图说明
图1是F9产品工件的加工示意图。
图2是第一次改进后的工件加工示意图。
图3是第二次改进后的工件加工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凹凸模尺寸关系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5所示,凹模2和凸模3这两件的工件部分尺寸,在工装设计上有一定难度。产品图的要求是未知的,是通过想象,达到产品的某种程度,并关系着翻挤的成败。即翻、挤工件应有预孔,由于工件图2中原有2+0.06cm之孔,接近计算预孔的值,所以,本模具在设计时,首先选定2+0.06cm为预孔。经实验证明,所冲工件凸起高度没有达到预想的要求,不能用于生产。经分析研究认为:是由于翻边预孔过大所致,后来将工件的预孔缩小,仅缩小0.5cm,由2cm改为1.5cm,模具中凸模的定位尺寸,相应更改为1.5cm。重新修改后的模具,经试冲完全达到了预想的效果,如图4所示,在上座1上设有凹模2,在下座4上设有凸模3。在工装设计时,凹凸模工件部分尺寸的确定,是通过图5,凹凸模之尺寸关系而分析所得。
如图5所示,模具的冲压过程,首先由凸模1.5cm尺寸将工件5定在凸模3上,通过凸模2.3cm尺寸,先对工件5适当翻边,当凸模3向上移动,将工件5挤入凹模2,再由凸模15°角与3.8cm尺寸挤入工件5,将工件5向外推出,达到翻,挤冲凸成形的效果。
由于改进后的图4产品工件图,与原来图1所铆弹簧座的尺寸及几何形状不完全一致,这种翻、挤冲凸成形的凸起,能否代替原铆接的弹簧座?总装后弹簧是否可靠?能否真正达到产品转动一万次弹簧不脱落,还必须进行产品的转动试验,用数据说话,经实验证明,完全符合要求。
经济效益,如前所述,该产品的生产量较大,2002年的产量是40万件;2003年的生产量是61万件;2004年现有的月产是8万件,预计年产量高达百万余件。这样单节约弹簧座一项,2003年为3万6千余元人民币,(弹簧座每个以0.06元计)。2004年可节约6万余元。另外钻孔后打毛刺的工时,(原钻2+0.06cm孔后需要打毛刺,改进后,钻1.5cm不打毛刺,便可翻、挤)铆弹簧座的工时,这些均未统计,更重要的是采用本模具翻、挤冲凸成形,保证了产品工件的一致性,使产品质量稳定。此工件改进后从2002年用于生产至今从未发现什么问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兰峰,未经杨兰峰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3162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