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避孕套生产用电检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28636.2 | 申请日: | 2007-09-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07293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8-27 |
发明(设计)人: | 刘峪世;张帆;王忠;应珍文;尚奎武;刘翠玲;张式钢;解维;王丽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双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27/20 | 分类号: | G01N27/20;G01M3/16 |
代理公司: | 青岛高晓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吴澄 |
地址: | 266022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避孕套 生产 用电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避孕套生产技术领域,更明确地说涉及避孕套生产用电检装置的改进。
背景技术
电检是避孕套生产的关键工序之一。它可以将带有针孔或渗漏的不合格产品判别出来然后剔除,把无针孔或渗漏的良好产品再送人工检测,最后包装出厂。
以往常用的湿法电检装置是把待检测的每个避孕套套在金属模具上,将金属模具连同避孕套浸到导电溶液中,金属模具与导电溶液各为电检装置的一极,以电源在两极间施加36V或更小的安全电压,然后以电流计检测通过避孕套的电流。如果检测到的电流大于判定值,说明避孕套带有针孔或渗漏,被判为不合格产品被识别出来并剔除;如果检测到的电流小于判定值,说明避孕套无针孔或渗漏,被判为良好产品进入下道工序。
因传统电检装置的两极间施加36V或以下的较低电压,设备的灵敏度和分辨率较低,避孕套的漏检率和误检率都较大,对不同产品的适应能力也较差。这就保证不了出厂产品具有良好品质并符合标准要求。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克服上述缺点和不足,提供一种改进的避孕套生产用电检装置。它的灵敏度和分辨率较高,避孕套的漏检率和误检率较低,对不同产品的适应能力较强,可以进一步保证出厂产品的良好品质。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包括环形传送带、安装固定在环形传送带上的金属模型、金属检测液槽、盛放在金属检测液槽中的检测液、负极连接在金属检测液槽上而正极触点安装在金属检测液槽的侧面并与金属检测液槽绝缘的检测电路。检测电路包括连接220V市电的交流开关、与交流开关连接的220V控制及显示电路、与220V控制及显示电路连接的变压电路。变压电路的次级输出端一端为负极、另一端经电流计接正极触点。变压电路包括输入端与220V控制及显示电路连接的调压器、输入端与调压器的输出端连接的升压器、并连在调压器的输出端的电压表。亦即升压器的一个输出端为负极、另一个输出端经电流计接正极触点。
工作时,调节调压器,使调压器输出端的电压达到设计要求,相应的升压器的输出端电压也就达到设计要求。然后即可开始电检。当环形传送带运行时,安装固定在环形传送带上的金属模型会依次经过金属检测液槽并逐个将欲检测的避孕套浸泡到检测液中;与此同时,金属模型上端侧面裸露的金属会依次碰触安装在金属检测液槽的侧面并与金属检测液槽绝缘的正极触点,将检测电路接通。于是升压器的一个输出端依次经电流计、正极触点、金属模型、相应的待检避孕套、金属检测液和金属检测液槽,与升压器的另一个输出端(负极)连通,通过的电流则显示在电流计上。因为避孕套的材质为天然胶乳,相对绝缘,如果检测到的电流大于判定值,说明避孕套带有针孔或渗漏,被判为不合格产品被识别出来并剔除;如果检测到的电流小于判定值,说明避孕套无针孔或渗漏,被判为良好产品进入下道工序。
升压器的输出电压大于220V小于等于1500V可调。换句话说,本实用新型采用高电压小电流的检测方式。高电压即可保证检测的高灵敏度和高分辨率,降低避孕套的漏检率和误检率。而小电流又可保证检测时的人身安全,效果良好。
变压电路为1~5路并联,各路的输出可以分别调节。这就使检测分为多路、多档次,以适应不同种类和不同档次的不同产品,大大提高了适应能力。
升压器的输出端还并联电压表,可以更方便地监视检测时的电压是否符合设定值。
升压器的一输出端还串联一个限流保护电阻,一旦电流超过限定值就自动断路,可以更进一步地保证检测时的人身安全。
本实用新型的任务就是这样完成的。
本实用新型的灵敏度和分辨率较高,避孕套的漏检率和误检率较小,对不同产品的适应能力较强,可以进一步保证出厂产品的良好品质。它可广泛应用于避孕套的生产中。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电路原理图。
图2为检测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其正极触点和负极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双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青岛双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2863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