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贯流式危险介质止回阀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26043.2 | 申请日: | 2007-08-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03724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8-20 |
发明(设计)人: | 黄玮 | 申请(专利权)人: | 淄博泰丰阀门制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K15/02 | 分类号: | F16K15/02 |
代理公司: | 青岛发思特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巩同海 |
地址: | 255088山东省淄博市***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贯流式 危险 介质 止回阀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化工行业介质输送管道专用阀领域,具体是一种贯流式危险介质止回阀。
背景技术
氯气等是各化工行业生产或使用的主要原料气体之一,化工企业制造或使用的氯气等产品,具有高腐蚀、高危险性,而且需通过管道连续的带压进行输送,为了设备运行的安全,技术人员就根据需要在输送管路上安装多组止回阀,以便在设备出现故障后即时关闭阀门,防止氯气等危险介质的回流。为此技术人员设计了多种规格的专用止回阀,以保障氯气输送过程中的安全,贯流式止回阀是常用的专用阀门之一。在企业实际的应用之中,操作人员发现,现有技术产品不仅存在长期使用后阀瓣、阀体易磨损导致密封性能降低,而且平面结构的阀瓣存在截留面,易导致受回作压力过大,致使管路上的泵、仪器仪表等设备受损伤的不足,此外技术产品对在管路中的安装方向也有较严格的要求,限制了阀门在设备上的装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密封性能好、截留面小,使用寿命长,具有密封自补偿功能,且能够任意方向安装的贯流式危险介质止回阀。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即一种贯流式危险介质止回阀,包括阀体及阀体内安装的阀瓣,本技术要点在于阀瓣底部为圆弧形结构,阀体与阀瓣接触的部位也为相应的圆弧形结构,并在阀体与阀瓣之间设置聚四氟乙烯密封垫圈。
为了使聚四氟乙烯密封垫圈能够与阀体牢固的联接为一体,阀体上加工有固定卡台,聚四氟乙烯密封垫圈侧壁相应位置也加工有卡台,聚四氟乙烯密封垫圈通过压套固定在固定卡台上。
所述的压套与阀体之间加工有匹配的套丝。
此外,为了提高聚四氟乙烯密封垫圈的密封性能,其断面的上端为圆弧形结构。
本实用新型经上述改进后,由于改进了阀瓣底部结构,并加装了高耐腐蚀,具有自动补偿功能的聚四氟乙烯密封垫圈,因此具有密封性能好、截留面小,使用寿命长,具有密封自补偿功能,且能够任意方向安装的的优点。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2:聚四氟乙烯密封垫圈断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贯流式危险介质止回阀,包括阀体1及阀体1内安装的阀瓣3,本技术要点在于阀瓣3底部为圆弧形结构,阀体1与阀瓣3接触的部位也为相应的圆弧形结构,并在阀体1与阀瓣3之间设置聚四氟乙烯密封垫圈5,阀瓣3底部为圆弧形结构从而减少了截留面,使介质能够顺利的沿阀瓣3底部通过,大大降低了介质回作的压力。
为了使聚四氟乙烯密封垫圈5能够与阀体1牢固的联接为一体,如图2所示阀体1上加工有固定卡台,聚四氟乙烯密封垫圈5侧壁相应位置也加工有卡台8,聚四氟乙烯密封垫圈5通过压套6固定在固定卡台上,所述的压套与阀体之间加工有匹配的套丝。
此外,为了提高聚四氟乙烯密封垫圈5的密封性能,其断面的上端为圆弧形结构7,由于聚四氟乙烯密封垫圈5为软密封,阀瓣3为刚性密封,这样当聚四氟乙烯密封垫圈5产生磨损时,在复位压簧3及压杆2的作用下,阀瓣3与聚四氟乙烯密封垫圈5之间始终紧密压合在一起,从而实现止回阀密封的自补偿,使止回阀能够始终在最佳的工作状态,同时也延长了止回阀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动作灵敏、性能可靠,可使管压低于0.025MPa,降低了介质回作压力,保障了管线上的泵、仪器仪表等设备的运行安全,在阀瓣3及阀体1结构作相应改进后,本实用新型还可在工艺管线中任意角度安装,达到国家无泄漏密封的性能标准,可作为氯碱、纯碱、石油、化工、电站、造纸等领域的换代产品。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对现有技术进行上述改进后,由于改进了阀瓣底部结构,并加装了高耐腐蚀,具有自动补偿功能的聚四氟乙烯密封垫圈软密封,因此具有密封性能好、截留面小,使用寿命长,具有密封自补偿功能,且能够任意方向安装的的优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淄博泰丰阀门制造有限公司,未经淄博泰丰阀门制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2604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