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路灯单灯杆节电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23033.3 | 申请日: | 2007-05-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42101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3-26 |
发明(设计)人: | 党金春;刘德利;张建忠 | 申请(专利权)人: | 党金春 |
主分类号: | H05B41/36 | 分类号: | H05B41/36;H05B41/14;H05B37/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4000山东省烟台***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路灯 灯杆 节电 装置 | ||
一、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供电照明线路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路灯单灯杆节电装置。
二、背景技术
能源危机一直困绕着全人类,绿色环保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在照明用电中,路灯占有相当的份额,由于线路工作时间长,耗能非常之大,推广绿色照明势在必行,故路灯的节能是一项非常有潜力的项目,可以带来相当可观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降压节电的依据和必要性:为了保障线路末端的路灯正常点亮,线路首端的电压通常要高出10V以上,半夜后城市负荷下降,导致路灯电压普遍升高,造成灯具寿命不足额定寿命的三分之一,而且消耗大量的能源,产生的眩光不利于交通安全。削除高出的电压可以提高照明质量、延长灯具寿命、节约大量能源。
为了节能,多数用集中节能器控制整条照明线路,在配电箱处统一降压。主要不足之处:1.线路首尾电压偏差较大,造成整条线路照度不均,容易引发安全事故等问题。2.线路末端路灯照度太低,往往会产生闪烁和自熄等现象。3.若想实现关闭半夜灯功能,必须敷设双套供电线路,投资很大,不经济。我国生产的节能器普遍存在上述问题。
三、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改进已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使整条线路亮度均匀一致、综合节电大于35%、消除路灯闪烁和自熄灭现象、延长灯具寿命、不需要额外配线实现关闭半夜灯功能、符合国际绿色照明要求、节能降耗指标的单灯杆节电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路灯单灯杆节电装置,是外壳和电子线路组成,其特点是电子线路是输入端子分别与电源电路、调整变器、控制继电器组连接,电流检测分别与整夜灯输出、调整变压器、控制继电器组、主控MCU连接,半夜灯输出与控制继电器组连接,控制继电器组还与电源电路、主控MCU、电压检测、电流检测连接,主控MCU还与电源电路、设定接口、电压检测、电流检测连接。
调整变压器是变压器BYQ的次级线圈的1脚分别与输入端子的火线ACL端子及控制继电器组的继电器J8的3脚连接,变压器BYQ的次级线圈的2脚分别与电流检测的互感器HGQ的1脚、控制继电器组的继电器J8的4脚、电源电路的保险管F的1脚连接,变压器BYQ的初级线圈3脚分别与输入端子的零线ACN端子及电源电路的整流桥DL的2脚连接,变压器BYQ的初级线圈4脚与控制继电器组的继电器J1的5脚连接,变压器BYQ的初级线圈5脚与控制继电器组的继电器J2的5脚连接,变压器BYQ的初级线圈6脚与控制继电器组的继电器J3的5脚连接,变压器BYQ的初级线圈7脚与控制继电器组的继电器J4的5脚连接,变压器BYQ的初级线圈8脚与控制继电器组的继电器J5的5脚连接,变压器BYQ的初级线圈9脚与控制继电器组的继电器J6的5脚连接。
控制继电器组是继电器J8的5脚接继电器J1的3脚,继电器2脚接继电器J1-J6的1脚及三极管VT1的集电极c脚,继电器1脚接三极管VT1的发射极e脚及三极管VT2的集电极c脚和继电器J7的2脚。继电器J1的4脚接继电器J2的3脚,继电器J2的4脚接继电器J3的3脚,继电器J3的4脚接继电器J4的3脚,继电器J4的4脚接继电器J5的3脚,继电器J5的4脚接继电器J6的3脚。继电器J7的3脚接电流检测的电流互感器HGQ的2脚及整夜灯输出的OUT-ZY端子,继电器4脚接半夜灯输出的OUT-BY端子。
电源电路是整流桥DL的1脚串接电容C1、保险管F后接调整变压器中变压器BYQ的次级线圈的2脚及控制继电器组中的继电器J8的5脚,整流桥DL的2脚接输入端子的零线ACN端子,整流桥DL的3脚接电容C2的1脚和集成电路IC2的3脚及控制继电器组的继电器J7的1脚和三级管VT2的发射极e脚,整流桥DL的4脚分别接电容C2的2脚、集成电路IC2的2脚、电压检测的电位器W的w脚和2脚、设定接口的编码开关SW的5至8脚、电流检测的互感器HGQ的4脚、主控MCU集成电路IC1的1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党金春,未经党金春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2303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